领英巾帼,花开豫章。在科学技术的浩瀚星海中,女性从未缺席。在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道路上,她们智慧迸发、孜孜以求、坚韧不拔、魅力绽放,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尽显科技“她力量”。正值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本报对陈娟、刘小英、任毅、杨延梅进行专题报道,展现新时代的女科技工作者风采。
陈娟,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副院长、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获第五届重庆市十佳科技青年奖、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重庆市三八红旗手、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等。担任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专业分会委员等职。2020年,成功研发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基于化学发光的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为全国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病毒学领域的青年科学家,陈娟长期致力于乙型肝炎病毒基础与临床研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陈娟作为重庆医科大学新型冠状病毒应急攻关小组的核心成员,主动请缨投身“科技抗疫”,在重庆医科大学校长的领导下,陈娟和团队科技工作者一直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主动放弃春节假期,克服生活不便等重重困难,全力以赴做好新型冠状病毒的科技攻关工作。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疫”、临床战“疫”中,优秀的青年人才是主力军,她更是当之无愧的铁娘子。
谈起2020年上半年病毒研究工作时,陈娟用“拼命”二字形容。“每天泡在实验室,争分夺秒地开展科研工作,每个人都不怎么说话,实验室里充斥着压抑和紧张。”在这段时间里,科研人员在实验室的单次工作时间非常长,白加黑、连轴转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让陈娟经常气促,团队成员劝她去休息一会,她只老老实实吸了半个小时氧气,又出现在了实验室。在这期间,每个人合理分工,和时间赛跑,高效完成自己手里的工作再进行无缝衔接,拼尽全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进战“疫”科研工作。
凭着全力攻坚克难向科学要答案的精神,陈娟与团队成员充分整合各自在病毒学研究中积累的优势,她所在团队研发出了全国首个新冠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并快速获批上市,为全国的疫情防控增添了重要装备,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2011年,陈娟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后,收到重庆医科大学的邀请从香港回到老家重庆工作,转眼已过10余年了,如今,她已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称号,不仅有了相应的科研经费资助,还有了20余人的团队,现正在围绕病毒性传染病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力争在慢性乙型肝炎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曾经的青春靓丽到如今科研岁月催人老,面对枯燥且漫长的科研道路,面对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不断的重复实验,她没有畏难止步,反而愈加奋勇前行;面对学生、面对同行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她将接过前辈优秀的教育传承接力棒,将自己所学、所懂、所拥有的无私地为博士生、研究生青年科技工作者给予支持。
科研,她是能手;育人,她是良师。陈娟始终将科技创新、教书育人作为发展路线,在提升自己的同时,积极培养新一代青年科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