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田博文(中)与学生们享受课外科普活动的快乐。(受访者供图) |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超过1.5亿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面对疫情,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减少影响?“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网课教学模式从此诞生了。
“从那时起,包括巴蜀中学校在内的绝大多数学校,都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庆巴蜀中学校教师田博文说。
为此,作为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的田博文,受学会和学校指派,负责牵头启动了“同抗疫·云展示·共成长”的公益大课堂。
“当时,线上教学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一切都得从头开始。”田博文说。
说干就干,从确定做第一期公益直播开始,田博文几乎没有休息过,废寝忘食地钻研“互联网+新技术”,48小时后终于突破难题,直播课上线了,但他却累倒在床上,整整睡了10个小时。
公益直播课安排在周末19:00—21:30,这个时间是用网高峰,为了保证直播顺利进行,田博文带领直播老师们反复预演,保证各个环节畅通。
“公益大课堂播出后,我们全体教师都没有想到,社会反响非常好。”田博文自豪地说。
而今,“化学公益大课堂”吸引了重庆35个区县139所学校289位老师投身公益科普活动。“化学公益大课堂”也走出了重庆,北京、上海、广东等30多个省市的30多万人通过线上观看,整合了252个课程资源,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多年来,坚持化学公益教育,源于2003年田博文在开县(现开州区)西街中学支教时亲眼目睹了川东北气矿“12·23”天然气井喷事故,数百名群众在井喷事故中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硫化氢气体中毒。
“硫化氢是一种急性剧毒,吸入少量高浓度硫化氢可在短时间内致命。低浓度的硫化氢对眼、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都有影响。”田博文介绍。在发生硫化氢气体泄漏下,人们应该怎样防护?要有科学的防护知识和科学的施救措施。
他说:“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传播科学知识,让更多的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用好科学知识。”
从那时起,身为化学教师的田博文就身感责任重大,坚定以科学知识传播和普及科普知识为己任,用所学化学知识帮助大家解决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
“田博文任教20年来,守护着教师的初心、学生的童心、教育的创新,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还坚持传播科学知识,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重庆巴蜀中学校王国华校长如是赞扬田博文。
重庆巴蜀中学校党委书记舒义海介绍,早在2010年,田博文就自筹经费组织了“2010年重庆爱心夏令营”活动,邀请他老家的10个孩子,利用8天时间到重庆游览重庆科技馆、大剧院、图书馆等,开阔孩子们眼界,增长孩子们的见识。
2012 年,田博文拿出 5 万元的积蓄,在江津区慈云镇刁家社区用活动板房搭建起田园书屋,为留守儿童打开了一扇阅读之窗,为农村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2018年3月12日,微软全球教育者交流大会在新加坡举行,田博文是重庆第一位教育者参会代表,也是中国8位代表之一。在会上,田博文感慨地说:“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教育的根本。”
近年来,田博文先后到四川、贵州、西藏等地的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和开展示范课,共40多场,将科学素养的种子播撒到更远方。
而今,在“双减”政策下,孩子们更需要吸收科学养分。田博文每天坚持让学生课前站着大声朗读3分钟,提升精气神,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采访结束时,田博文表示,作为巴蜀中学校的一员,所有的成绩离不开学校领导、同事的关心和帮助,未来他将一如既往践行初心使命,用责任、担当、情怀、感恩书写教育追梦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