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7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新学期伊始,各地纷纷出台“双减”落地政策。
“双减”之后“多出来的时间”做什么,成为学校、家长手中的新“考题”,体育正在很多地方成为答案之一。
“双减”之下
学校、家长怎么选?
9月新学期一开始,各地家长和学生们就感受到了新变化。最明显的就是课后服务,放学时间延长,孩子可以在学校做作业,也可以参加文体社团活动,对家长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也有家长表示,“双减”骤至虽然让他们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但焦虑感仍在,还多了些彷徨与担心,“没了辅导班孩子的学习怎么办?”
“双减”政策在各地的落地不仅在于“减”,还在于“加”,在学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体育、艺术等门类正成为填补“双减”之下学校课后服务内容的主力。
“双减”之中的体育机会
在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的课后服务列表里,分别设置了个性化课程和社团俱乐部课程,包括足球、啦啦操、射击、武术、田径、击剑、篮球、跆拳道等多个体育项目,目前学校共有730名学生报名参加。
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校长孙朝莲说:“双减政策下,学校、家庭、社会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体质健康。从学校课后服务报名情况来看,足球等球类运动、武术、棋类等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项目。这非常符合我们培养的最终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双减”之所以被看作体育的机会,源自长期以来孩子们的体质“痛点”。
教育部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2019年全国6至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虽然各年龄段优良率较2014年均呈上升趋势,但分化较为明显,初中生增长5.1个百分点;高中生增长1.8个百分点;大学生仅增长0.2个百分点,基本上没有增长。
分析人士认为,这与孩子们没能真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很大关系,初中有中考体育加分的指挥棒,无论家长还是学校都比较重视,高中虽然没有了指挥棒,但体育课仍有保证,到了大学阶段则基本全靠个人习惯和自觉。
越来越多人从“双减”嗅到了机会。据央视财经的报道数据显示,“双减”发布以来,体育、艺术类教培机构新增3.3万余家,比去年同一时段的增长翻了近一倍。
“双减”之中的体育忧患
“玩家”大量涌入,“市场”是否真的够大?目前很多学校存在严重缺乏专项体育老师的问题,一些体育社团和课后训练基础较好的学校适应较快,而一些基础薄弱的学校很难开出令家长、学生满意的课程。
一边是嗷嗷待哺的课后服务缺口,一边是雄心勃勃的大批入场者,看似能一拍即合的场景却并没出现。
据调研,家长们对学校体育师资普遍缺乏、如何避免出现“培训班跑路”现象、参加校外体育培训是否会影响孩子学业等问题依然存在担忧。
这些问题,是现在的学校、学生和家长、培训从业者以及管理者都必须面对并得到解决的问题。“双减”对体育培训业是机遇,更是挑战,若不解决好这些问题,目前相对“低门槛”的体育培训业恐将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片“红海”。
显然,无论是教育界、家长还是体育培训资深从业者都很清醒——市场虽然很大,但教育的事不能变成生意,紧随政策红利席卷而来的,更可能是泥沙俱下,太多人眼中的“蓝海”也有可能是一片“红海”,当前最重要的还是立好规矩、建起规范,让全社会能真正形成体教融合的合力,因为“双减”的终极目的,同时也是教育部门和家长们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