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发布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学习与发展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的硕士研究生中,超七成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该项调查还发现,当前超过半数的全国在读硕士生来自农村、乡镇和县城。
“超七成研究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意味着,10名研究生中至少有7人是家庭乃至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尽管他们的父辈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成功通过教育实现了阶层流动。进入社会后也许还将遭遇更多的考验和挑战,但从实现阶层跃升、阻断代际贫困这个意义上来说,这足以构成对“读书无用论”的否定。作为家庭乃至家族同代人中的第一个研究生,他们承载起了家庭向上流动的希望,这就为更多出生底层的孩子摆脱原生环境束缚提供了激励和路径,而这个群体的稳定存在也成为透视国家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攀升,尤其是面向农村的助学体系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鸿沟,拓宽了文化、经济等资本不占优势的学生纵向流动的通道。从现实意义上来看,第一代大学生的出现为他们的原生家庭带去了教育记忆,帮助同代家庭成员树立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增加了家庭内成员的入学机会和文化资本,客观上达到了教育扶贫的部分效果。
有限的家庭支持与风险承担可能会缩小他们的选择范围,市场化浪潮和文凭通胀危机的双面夹击可能会增加他们未来择业的不确定性……这是第一代大学生们在“教育公平”的叙事之外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过去,我们关注他们在就读期间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社会活动参与、职业规划辅导等,但现在,我们或许需要一种更具超越性和系统性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为他们提供健全的社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