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忠县利用闲置居民点改造的特色民宿。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
怎样提高农民种地的收入?怎样让农民不外出务工就能富起来?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近日走进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忠县寻找答案。在这里,橘海与民宿相伴,水稻与鱼虾共生,有的农产品变身为数十种深加工产品,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雏形初现……一件件“新农事”扑面而来。
生态农业学问多
初夏时节的忠县,随处可见一望无际的橘林随山势起伏,金色的柑橘和白色的橘花交相辉映,清新的芳香弥漫山野。经过20多年的接力发展和艰苦努力,忠县如今已从农户零星种植柑橘发展为拥有近40万亩橘海,而发展中的每一步都蕴含着创新的因子。
“柑橘品种从国外引进并加以自主研发,育苗使用脱毒容器,栽植则由经纬仪放线分区定植。”忠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熊长春说。忠县柑橘的品种、育苗、建园、管护等均通过国际采标确认,并已成为行业标准。
目前忠县已建成全国最早的柑橘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柑橘脱毒育苗基地等平台。依托技术创新,忠县柑橘平均亩产超过2500公斤,比农户零星种植时的产量增长一倍多。
不只是柑橘,忠县人种粮也有“新学问”。稻谷成片、鱼池相连、虾格密布……在马灌镇,高鹏农业公司的千亩杂交水稻田中,小龙虾在水中游弋,其排泄物又成为滋养水稻的天然有机肥。
太阳能杀虫灯、生物有机肥、互联网远程控制系统……在技术创新的助推下,忠县全年11个月均有新鲜柑橘上市,黄金镇、马灌镇等乡镇的李子、脆桃、蓝莓、无花果等水果也四季不断。
“吃干榨尽”农产品
在忠县,新鲜柑橘进入橙汁生产线,经过清洗、分级、榨汁等程序,即变身为原汁原味的“零添加”鲜橙汁,它适应了国内高端需求,并出口到东亚、欧美等国家。
橙汁,只是柑橘加工产业链的起点。生产线上,柑橘变成20余种产品:果肉制成橙汁、果酒、橘蓉等,皮渣则提炼出抗癌药物原料——橘皮甙,连废渣都制成了有机肥和橘饲料。吃橘饲料长大的橘香猪,其肉价是普通猪肉价的4倍。
在白石镇的漫山竹海中,一棵棵竹笋破土而出。“竹笋能加工成笋干、罐头笋、多味笋、手剥笋、泡椒笋等十几种产品,我们的笋竹产业就是要将竹笋的价值‘吃干榨尽’。”白石镇党委书记张小平说。
在马灌镇,酸甜可口的桑葚也成了“百变天使”。创锐农业公司总经理岳良双告诉记者,以前这里只是卖桑葚,现在则销售桑葚酒、桑叶蛋、桑叶茶等十余种产品,一株桑树的产值至少翻10倍。
“三产融合”富农家
“五一”期间,忠县新立镇游人如织,有的在七彩马拉松赛道跑步、骑行,有的在万亩橘园中徜徉,有的在农家小院的树荫下品茶,他们置身于天然“氧吧”,感受山水田园魅力。
忠县正在新立镇和双桂镇建设“三峡橘乡”,这是全国18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之一,旨在柑橘种植业和加工业基础上,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推动一、二、三产业和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如今的“三峡橘乡”,俨然一座柑橘主题景区,去年共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2.5亿元。
在“三峡橘乡”的邹家院子片区,“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已成为现实。农户拿出闲置的农房入股,政府则整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将其改造成青瓦白墙的民宿,交由民宿运营团队经营,农户既能当服务员拿工资,也能坐享股东收益。
4月26日,“一盐九鼎”餐馆在邹家院子开张营业。这座紧邻马拉松廊道的二层楼本属于农民张红,前不久一个运营团队找上门来,希望与张红合开餐馆,张红以房产入股,运营团队负责经营管理,双方一拍即合。张红说:“我有房子,但不会做生意,他们会做,这叫优势互补。”
在黄金镇,游客四季可采摘新鲜水果,也可在花田溪谷景区赏花,感受玻璃廊桥等游乐项目的惊险刺激;在马灌镇,游客能在3至8月赏油菜花、采竹笋、摘桑葚、品无花果;在白石镇,游客可赏竹林美景,品尝竹笋美食……
“忠县将继续推动第一产业‘接二联三’,充分变现农业农村的旅游观光价值、产业链高端价值和农民的财产性收益,持续释放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忠县县委书记江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