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又称幺妹灯、车车灯等,兴于明末清初,演变过程中吸收了民间小调的元素而发展成形,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成、渝两地流行甚广。2008年6月7日,车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车灯以方言演唱,一般情况下,表演者有3人,表演时男扮女相的“幺妹”站立车内,随着手执彩扇的“丑伴娘”的“领唱”和推车“车夫”或推船“艄翁”的“帮唱”而起步摇摆。
唱词多系即兴编排而成,唱腔属于板腔体,采用“起、平、落”曲式,平句分为“上平、下平”的对称句式,便于唱述上仄声、下平声偶句词格数千句唱词,并增加前引、后缀、过门等。帮腔“金钱梅花落”或“荷花闹海棠”是其特征性尾句。
车灯演唱的伴奏乐器有二胡、月琴、四面板等。在演唱基础上,车灯逐渐发展为一种系统的舞台表演,以出场、亮相、台步、身段等程式化动作来配合唱腔,演绎情节。车灯的经典曲目有《犟姑娘》《一把米》《俩师徒》《三峡红灯》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重庆市曲艺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车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