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我国正在为技能人才探索建立“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即由低到高,在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的基础上,再增设首席技师。此次构建“新八级工”,是为进一步改善技能人才职业前景、激励更多劳动者依靠技能成长成才。
提到工人,很多老一辈人通常会想到一个曾经令很多人欣羡的称谓——“八级工”。上世纪50年代,我国“八级工”在许多人心中曾是“神一般”的存在,不仅收入可观,而且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实际上,以前人们津津乐道的八级工制度,是一种工资等级制度。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工人的技能等级同薪酬水平挂钩,按照生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技术的熟练程度,八级工制度将工人的工资分成八个等级。其中最高等级的八级工,工资待遇较高,也有着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
为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技能水平,我国随后在高级技工中先后设置了技师、高级技师技术职务。1990年,原劳动部实施《工人考核条例》,标志着我国基本形成了工人考核制度,确立了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5个等级的技术工人考核体系,为实现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和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随着时代进一步发展,上述“五级工”的体系设置不足也慢慢凸显。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人40岁就是高级技师了,等他50岁的时候,职业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在日前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按照现有“五级工”制度,等级序列最高等次为“高级技师”,而当前我国已进入新科技革命赋能经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现行的技能等级制度在纵向的高度上已大大落后于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升级背景下开展的新型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实践。
业内专家表示,现行技术等级与工资不对应,与全国大部分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有关。一般来说,技术等级晋升比较快,而工资等级晋升跟不上技术等级晋升的速度,导致技术等级与使用、待遇不一致,这也将影响工人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和生产劳动的热情。
“首席技师是来自基层的一个创新,我们目前正在总结经验。如果可能的话,会构建一个更为畅通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刘康说。
据刘康介绍,近年来我国技术工人的职业发展评价一直是五级。2021年,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全国推广,这就产生了初级工之前的学徒工。此后人社部又推出了特级技师试点,效果非常好。
“建立‘新八级工’制度有助于打破技能工人成长的‘天花板’‘隐形门’。”刘康表示,“一方面是拓展纵向发展通道,有的人30岁、40岁已经是高级技师,他的职业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往更高层级发展;另一方面是扩大横向发展空间,接下来将为技能人才在待遇水平、激励保障上推出一些新举措。”
“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是人社部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做出的有力尝试。业内相关人士表示,此举意味着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