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一种表意文字”。通过阅读汉字记录的文化经典,我们品味到包含在经典中的各种文化信息及其意义,潜移默化传统文化精髓,是系统继承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在《汉字知识》(北京出版社,2020年9月)中,著名语言学家郭锡良先生系统性地介绍了汉字的基本知识。其中,绪论部分讨论汉字的性质、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以及汉字的历史地位,第二章探讨汉字的起源,第三章论述汉字的发展,第四章叙述了汉字由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籀文、小篆经隶书演化为楷书的过程,第五章围绕六书说探讨汉字结构的类型,第六章论述汉字改革的历史和汉字改革的必要性,正如北京大学邵永海教授所言,《汉字知识》的“内容非常全面而精确,涉及汉字研究的各个领域;对每个分支领域的论述都做到提纲挈领、要言不烦”(邵永海《兼顾全面和深入的汉字知识普及读物——再读郭锡良先生<汉字知识>》)。
汉字的信息量很大,它本身就是一种IC(集成电路)。在《汉字知识》中,郭锡良先生用汉字构形发展的事实,论证了汉字的起源、发展以及汉字的演变、结构和改革。文字最早蜕变于图画,“经过千百年的积累,才可能出现能记录整句话、成段文辞的文字体系。”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每个时期的汉字都有其特殊的风格和特点,又由于汉字的结构蕴藏着传统文化,堪称“最富特色的传统艺术样式之一”。
一种符号,万千个方块,带着历史的印记,寥廓而深邃。陶符甲骨、篆隶楷宋,古老而神奇,承载着豪情满怀的文化自信。正如有论者所言,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密码。我们通过一个个静态的汉字不断破译着千年的历史密码,步入动态的历史文化圈。我们还从数千年前造字者的逻辑里发现当下生活的相似面貌,并就此形成中华文明的自我延续性。从汉字发展的历史看,“汉字形体的演变,是由近似图画的写实象形变成由笔画组成的符号,主要是笔势的变革,而形体的变化,总是趋势是由繁趋简。”郭锡良先生认为,简化汉字是汉字改革的第一步,还应“重视汉字文化阐释,深入阐发其文化精髓,讲清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一方面,是如何看待简化字和繁体字的问题,郭锡良先生认为,“汉字简化应从整个汉字系统全面考虑,既符合易于识读书写的要求,又需照顾到汉字的历史渊源和汉字体系的辨识度等。”另一方面,键盘代替了传统的笔,汉字书法成了少数人的专利,与汉字相关的许多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或者失传。如何拯救或者传承,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