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保暖,羽绒服是必不可少的御寒装备。那么,有鸭绒服、鹅绒服,为啥没有鸡绒服?羽绒服应该怎么选?
关于羽绒的正确解读
羽绒服之所以保暖,是由于内部填充了羽绒纤维。想了解羽绒服,得先从鸟的羽毛说起。鸟禽的羽毛具有独特的结构,而贴近鸟类体表的绒羽结构更加松散,具有更好的热绝缘性能。
羽绒是最接近鸟类体表绒羽结构、保暖性最好、最柔软的胶质纤维。羽绒主要分布在家禽的胳肢窝、胸腹部,用来保暖的则藏在毛片里面,从活着的家禽身上是很难一眼就看到的,必须扒开外面的毛片。因此,羽绒相对来说具备了柔软度、保暖度以及稀缺度。
大部分羽绒来自肉类加工产业,鸭、鹅每年自然脱毛一两次,但一只鹅一生可能被人工揪毛16次之多。鹅的成熟期用时更长,所以成熟的鹅绒比鸭绒绒丝更长、绒朵更大、蓬松度更高,手感和舒适度更佳,自然价格也就更贵。在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下,鹅绒的异味比鸭绒小,稍作处理气味就会减少。
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几年也出现了由聚酯超细纤维代替真羽绒的做法,这种人造羽绒因其特点也颇受市场欢迎。
鸡作为陆地动物,其毛比鸭毛、鹅毛更硬,湿了之后还不容易干,不仅成不了绒朵,还在顶端“配备”足以刺穿羽绒服布料的坚硬羽轴。加之鸡毛比鸭和鹅的绒毛少,御寒性也不如鸭毛,因而鸡毛更适合做掸子而非衣物。
鸡作为三大家禽之一,其毛虽不配进入羽绒界,却被一些不良商家非法使用。有些羽绒服厂家会偷偷把鸡毛粉碎、水洗后,从中筛选短而细的单根鸡毛纤维——“鸡羽绒”。
成本低廉的“鸡羽绒”不仅容易“跑绒”,还会造成羽绒粉尘含量过高,以及潮湿环境下腐烂变质,引发微生物繁殖等危害健康的问题。
挑选羽绒服需看四个关键词
含绒量
根据羽绒服装标准规定,含绒量低于50%的羽绒不能制作羽绒服。一般以70%~80%的含绒量才能制作羽绒服。
生产厂家为了追求羽绒服“轻”和“薄”,对含绒量要求更高,一般在90%以上。相同体积的羽绒服,其含绒量越高,重量越轻,保暖性越好。
充绒量 充绒量是一件羽绒服填充的全部羽绒的重量。以90%左右含绒量的羽绒服为例,一般情况下,如果气温在0~10℃,可选充绒量为76g/m2的秋薄款。如果气温在-10~0℃之间,可选充绒量为92g/m2的冬薄款。气温再低时,充绒量就需要更高。
蓬松度 羽绒的蓬松度越高,说明在同样充绒量下的羽绒可以固定更大体积的空气层来保温和隔热,保暖性也就越好。
填充物 羽绒服中的填充物,最常见的是鹅绒和鸭绒,有白鹅绒、灰鹅绒、白鸭绒、灰鸭绒。
通常来说,鹅绒的保暖性略高于鸭绒,但差距很小,人体几乎感觉不到。市场上对于白鸭绒好于灰鸭绒的说法并不准确,白鸭绒更广泛用于面量是浅色的羽绒中,但两者除了颜色差别,保暖性并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