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修复技师在对造像残缺部位进行补型。 新华社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
 |
修缮工程技术员在对造像进行表面弹性波检测。 |
 |
修缮工程现场负责人在为造像表面除尘。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修缮团队在弹子石摩崖造像前讨论修缮方案。 |
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的居民都知道,江边有座大佛,其周边地区因而被命名为“大佛寺”。但是,连很多老弹子石人也说不清楚,这座自小就能看见的石刻弥勒大佛究竟什么来历。前段时间,大佛被施工围墙小心地围了起来,路过那里的人能觑见里面搭起了高高的脚手架,一些身穿深蓝色工装的工作人员进进出出,不知道在做什么。直到近日,新华社记者扛着摄影装备,也走进了这个神秘的地方……
A 弹子石摩崖造像
弹子石居民熟悉的住家附近的这座大佛,在专业人士看来,准确的名称应该叫作“弹子石摩崖造像”,属于弥勒佛像。造像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街道集翠村长江边上。背靠陡崖峭壁,面对滚滚长江,与江北区的文峰塔隔江相望。
龛内的大佛造像依山凿刻,居中者为弥勒佛,面相方圆,表情庄重而敦厚,头上以高肉髻刻以螺发。佛身高约8米,宽约5米,腰上束带并作花结,外披袒右肩袈裟,下身穿大裙,两腿上的圆弧状衣纹自然流畅,疏密有致。左手抚膝,右手屈举至肩,以无名指扣向拇指,余3指自然分开,置于长方形台座上,赤足踏于地上。整体造像简洁、明快、朴实、自然。大佛两边各有一个弟子着复领袈裟,双手合十虔诚作礼。
大佛龛高10.6米、宽10.14米、深2.8米。两侧用条石砌成护壁,顶部有20世纪80年代初维修时所建的歇山屋顶。佛龛左侧5米崖壁处,还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题刻。
另外,弹子石摩崖造像后还附属有一座建筑“五佛殿”,为清代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有一龛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凿造的五尊佛像。五尊佛中,中间三佛面向僧众,而两旁的文殊、普贤菩萨面朝中间三佛。和一般佛像不同的是,文殊、普贤菩萨身着汉服,头扎红巾,眉心无点。更让人诧异的是,其中普贤菩萨造像没有右眼。
有专家推测,缺右眼的普贤造像实际上是明末称帝的明玉珍的真容像。《明史·明玉珍传》记载了明玉珍缺失右眼的事件:“玉珍归汉阳……与元将哈林秃连战湖中,飞矢中其右目,逐眇。”但是否符合史实,还有待考证。
B 600多年历史渊源
资料显示,弹子石摩崖造像正是明末称帝的明玉珍定都重庆后建造,开凿时间在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整整跨越了近7个世纪。
在建造之初,弹子石摩崖造像是用来镇压“水妖”的。元朝末期,天下大乱。1363年,红巾军将领明玉珍统一四川并称帝,建立了大夏国,定都重庆。当年,重庆水患频繁,江面滩险浪急,船只时常触礁,民间流传是因对岸一座“人头山”有妖魔作怪。为了镇压妖魔,明玉珍命大将邹兴在长江南岸凿石刻像,以保佑百姓平安。《巴县志》记载大佛的开凿者:“江水过鹧鸪石,弹子石至观音碚,南岸有大石崖,明夏都察院邹兴所凿也。”
这些由农民军政权开凿的石刻造像,除了供老百姓礼佛朝拜所用之外,其中大佛造像在数百年的岁月里还肩负着水文标示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天然的洪水标尺。相传每当春夏江水上涨,便会淹至佛脚、佛身、佛头。老百姓分别称为“大佛洗脚,大佛洗手,大佛洗脸”,来表示洪水上涨水位。同时,大佛还是老百姓溯长江而上进入重庆主城的重要标志。在以往交通不发达的时期,乘船沿江上溯重庆,望见“大佛”便标志着已经抵达重庆。
C “国宝”修复初步竣工
如今,在弹子石摩崖造像身上,有着许多个“唯一”:长江三峡库区唯一元代摩崖造像、长江三峡库区规模最大的摩崖造像、全国唯一可确认由农民起义军政权凿刻的石刻造像等,同时也是重庆主城区唯一“国宝”级大型摩崖造像。
然而,从元末明初一直延续至今,文物本体破坏损毁十分严重。在近7个世纪的漫长时光中,受潮湿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弹子石摩崖造像不同程度地出现空鼓、开裂、金箔脱落等问题。为有效保护利用弹子石摩崖造像和五佛殿,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国家重大文物保护项目——川渝石窟保护第一批示范工程,并于2016年底启动了弹子石摩崖造像(大佛寺)砂岩风化病害治理技术工程项目,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修缮团队负责实施修缮。
经过修缮团队长期工作,弹子石摩崖造像修缮工程第一期已经于2021年10月竣工,并通过初步验收。摩崖造像积尘、微生物病害、裂隙、空鼓、残缺及岩体内部盐害等问题得以基本消除。下一步,修缮团队将实施第二阶段修缮工程,开展造像彩绘、金箔层病害治理,佛龛、题刻修复,以及大佛阁修复等工作。
保护性修缮完工后,重庆市南岸区还将对弹子石摩崖造像及五佛殿区域进行全面展示利用,创建一处具有休闲娱乐及历史文化展示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
相关链接>>>
弹子石摩崖造像需要进行哪些修缮
据了解,弹子石摩崖造像修缮工程将重点实施文物核心保护区岩体稳定加固、五佛殿古建筑修缮、元代大佛造像及明代五佛造像文物本体修缮保护等。另外,后期还将开展佛龛修缮、环境整治、安全消防和防雷、保护性设施建设工作。
弹子石摩崖造像总建设规模1508平方米,具体保护修复工作以治理影响石刻造像安全保存的病害为主,此外还将清理表面有害附着物,降低盐分对砂岩的影响,加固、回贴粉化、起翘的表面装饰层,对出现的裂隙、空鼓部位进行修复,对危岩体实施抢险加固告示等。同时,从预防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开展微环境整治、场地排水、振动监测、岩体稳定性监测等工作,确保文物安全。伴随施工过程的开展,将同步持续进行材料应用与效果评价、修复效果监测与评估等研究。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