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定位,坚持走“产科教”融合之路重庆文理学院牵头成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协同发展中心
第03版:科技新闻·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找准定位,坚持走“产科教”融合之路
重庆文理学院牵头成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协同发展中心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1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文理学院校长黄伟九:
找准定位,坚持走“产科教”融合之路

重庆日报记者 李珩

    黄伟九。重庆日报记者 解小溪 摄

  学校名片>>>

  重庆文理学院前身是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渝州教育学院,2001年5月,两校合并组建为渝西学院,2005年4月,更名为重庆文理学院。学校建有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1个、重庆市创新团队(群体)7个、重庆市创新创业团队7个、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拥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22个市级科研平台。

  前不久,国际权威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重庆文理学院生姜基因组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不仅破解了中国西南地区主栽品种竹根姜的基因组,还策略组装出竹根姜两套单倍型高质量基因组,为培育高产、优质生姜新品种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地方应用型院校要走自己的发展之路,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核心任务。”近日,重庆文理学院校长黄伟九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说。

  谈科技创新

  围绕产业建团队,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80%分配给成果完成人

  重庆日报:学校前身是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渝州教育学院,在科研方面并不具备优势,近年来,为何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任务?

  黄伟九: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开始尝试与经济发展和产业革新紧密结合。2007年,学校便面临“办什么大学”这一方向性问题,经过3次本科教学大讨论,以及考察调研后,我们最终确定了“建设应用型学科、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

  当时,学校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人才问题,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及创新方面的积累基本为零,加上办学经费紧张,大家搞科研的动力不强,科技创新活力不足。

  鉴于此,我们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围绕产业建团队,着力在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上下功夫:采用长期聘用、项目聘用、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灵活地引进人才;通过年薪制、项目薪酬制等建立优绩优酬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探索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80%分配给成果完成人;建立职称评聘应用导向机制,破“五唯”,突出发明专利、横向项目、成果转化等标准。渐渐地,相关工作便有了起色。

  谈人才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重庆日报: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学校如何引才留才?

  黄伟九:近年来,我们从建立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成长、激励等政策机制入手,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采取灵活多样的用人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于特殊人才,实施“一事一议、一人一策”。以新材料技术研究团队为例,我们柔性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教授(已故)带领学校材料学科发展,从2008年成立之初的4个人,到现在拥有高级职称40余人、博士(后)70多名的高水平科研团队。

  二是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集聚人才。学校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新兴产业,重点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积极搭建优质创新创业平台,形成集聚人才的强大“磁场”。

  三是探索多元薪酬体系,待遇留才。在薪酬分配上,学校采取设置专职科研岗、实施特聘教授制度和高层次人才岗位津贴制度等激励机制。对于青年人才,采用“低职高聘”的方式(每3年评一轮)进行特聘。比如学校新材料技术研究团队的郭朝中,虽然他只是讲师,但他已在SCI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科研水平很高,于是学校就为其提供特聘二级教授待遇。

  还有,我们加强人才软环境建设,用心留才,把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和需要摆在首要位置,解决人才在安居(住房)、乐业(实验室)、配偶工作、创新活力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学校园林与生命科学学院的李洪雷教授,在选择来重庆时遇到难题:他夫人是本科学历,达不到学校招聘教师的条件。后来,学校根据李洪雷夫人的工作经历和实际科研能力,将其安排在药学科研团队。虽然不在编,但她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业绩获得相应待遇。

  谈产科教融合

  高校应用研究一定要为企业提供可产业化的成熟技术

  重庆日报: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在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些方面,学校有何探索?

  黄伟九:学校探索实施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努力推进技术产业化。我校已故名誉校长涂铭旌院士说:高校应用研究一定要走到能为企业提供可产业化的成熟技术这一步。因此,我们在抓科技创新工作时,一直面向地方产业需求,坚持“质量—实效—贡献”科研成果评价导向,突出发明专利、标准研制、横向项目、成果转化应用等标准,坚持走“产科教”融合之路。

  这也让学校尝到了甜头。我们自主研发的抗ED一类新药PDE5抑制剂,先后获得中国、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地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授权,并成为重庆高校首个同时获得中国和美国临床批文的一类新药。

  2019年,学校将PDE5抑制剂一类新药成果所有权利和权益转让给重庆迪康尔乐制药有限公司,实现现金收益3000万元。按照学校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相关规定,成果完成人团队获得转化收益80%即2400万元的现金奖励。

  重庆日报:下一步,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有哪些打算?

  黄伟九: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贯穿学校“十四五”规划和2030年愿景。在科技创新方面,学校将加快与永川区共建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打造高水平创业孵化平台,力争建成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在创新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基础上,创建创新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基础上,创建光电信息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此外,我们将坚持走“产科教”融合之路,加强一流专业和新工科建设,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记者手记>>>

  用“心”留人 激活科技创新能量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对地处永川的重庆文理学院来说,想要引人、留人,难度相对更大。怎么办?在采访中,记者感受最多的是学校的“用心”。

  “用心”体现在多个方面,黄伟九校长给记者讲了几个小故事:学校创新靶向药物研究团队负责人陈中祝,2013年从国外大学博士后毕业后,选择回国工作时提出一个要求:给他们团队(当时3个人)一间500平方米的实验室。对此有的学校不相信他们能做出成果,然而重庆文理学院很豪爽地给了团队一层楼(2000平方米);学校引进博士王刚毅远在山西的母亲生病了,学校人事处处长陪着他回老家探病;青年人才如博士的安家费,从10年前的3万元提高到现在的30万元……就是凭着这样的“用心”,用事业、待遇、感情留人,重庆文理学院才汇聚起大批人才,形成强大的科研团队,科技创新活力大增。

  要实现聚八方英才而用,关键还是要在“用心”吸引、培养、用好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会吸引来和留住更多人才,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李珩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