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进铜梁区虎峰镇久远村乡村振兴车间,宽敞的墙壁上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40多位留守妇女分坐在操作台两边,把机器切割下来的竹料消毒、打磨、抛光、分捡、装箱,一派忙碌的景象。
设乡村振兴车间产值突破百万元
“这个乡村振兴车间占地2000多平方米,是镇村盘活闲置厂房建起来的。车间自8月16日投产以来,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目前已实现产值100多万元,预计年产值将突破150万元。”正在车间检查安全生产的镇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人陈永志说。
久远村有11个社2000多名村民,国道319公路穿村而过,村里的小企业创业基地里,集纳了12家民营企业、一家脱贫车间,成为远近闻名的企业村,解决了300多名留守村民务工问题。
今年6月,镇里在践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村有效衔接工作中,把乡村振兴车间的创办选址定在有管理企业经验、有闲置厂房可以盘活利用、地处国道319公路边交通便利的久远村。
选定生产竹签产品,起因是该村有3家食品厂需要竹签。过去这3家企业所需的竹签从外地采购,增加了生产成本。镇村通过考察,发现铜梁和周边地区没有一家生产广泛应用于烧烤、火锅行业的竹签产品的厂家。
村集体+企业 带动村民在家务工
“通过与业主商议,决定采取村集体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共同创办竹签生产车间,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业主投入500多万元,村集体投入20万元,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10万元,也为村里的40多名留守妇女找到了在家门口务工增收的机会,她们中包括3名脱贫稳定户和1名残疾妇女。”村支书许先淑说,在进车间人员的选定上,村妇联发挥联系妇女广泛的作用,优先选定低收入家庭的农村妇女,而今,留守妇女成了车间的主力。
在车间筹备的同时,镇村强化了务工群众的劳动纪律、劳动技能、安全生产培训,提升她们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村里加强了务工群众的思想教育和综合考核,让她们成为遵章守纪、技能过硬的产业工人。
“我身有残疾,在家无事可做。村妇联把我安排到车间上班。”残疾妇女龚延碧说,“竹签加工技术简单,加之是手上的轻巧活儿,我们参加了村里的培训就上了岗。在家门口的车间上班,家里老小都照看了。每天有将近上百元的收入,一个月下来手脚麻利的可以挣三四千块,动作稍慢的也有两千多块。有了这笔收入,我们的生活就越过越踏实了。”
走上自主发展之路 竹签产品近百个
企业开发的长长短短的上百个竹签产品,广泛供货于烧烤店、火锅店铺、餐馆,畅销铜梁和重庆主城,并远销到四川、河南,呈现供不应求之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车间入口处,配套建有2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室,活动室里购置有桌凳、饮水机、书报杂志等,方便放学的学生在此等候家长下班。
虎峰镇乡村振兴车间与众不同的是,通过村集体与业主共同创办铜梁久远竹业专业合作社,自主采购原料,自主生产,自主销售,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实践证明,这种经营方式好处是车间有了更大的生产空间和灵活的经营形式,同时也有了更广阔的市场,有利于车间的巩固发展和壮大。车间综合效益提升了,村集体和业主以及留守群众都能获得更好的效益,实现共同致富。”镇党委书记王咏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