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了!”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日前结束,博览会展出了预计今年内发射的“太阳双超卫星”。它是中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Hα成像光谱仪,计划实现空间太阳Hα波段的光谱成像探测,标志着中国将正式进入“探日时代”。那么,如何理解这个并不常见的太阳Hα波段光谱呢?
什么是光谱及光谱成像
光,并不是无色的,不同频率的光会形成不同颜色。光谱,就是光经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分光后,被色散开的单色光按波长(或频率)大小而依次排列的图案,全称光学频谱。换句话讲,光谱是光的各种颜色分布图谱,具体可表示为与波长对应的颜色显示或者与波长对应的类高斯曲线。
光谱是用来鉴别物质、发现新元素和确定它的化学组成的重要依据。按产生方式分,光谱可分为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散射光谱。按产生本质分,光谱可分为分子光谱与原子光谱。按波长区域分,光谱被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两大部分。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380nm~780nm之间,颜色也就是人们看到的彩虹色。不可见光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射线、微波等,后者虽然不能为肉眼所觉察,但可通过仪器加以记录。而利用单个或多个光谱通道进行光谱数据采集和处理、图像显示和分析解释的技术,就是光谱成像技术。
太阳光谱中的Hα波段
光谱中的Hα谱线,在天文学和物理学上是氢的一条具体可见的红色发射谱线,波长为6562.8埃,也就是656.281纳米。太阳光谱中的Hα波段谱线是太阳爆发时响应最强的色球谱线,能够直接反映爆发的源区特征,是用来观测耀斑及暗条(在日面边缘,又称日珥)等众多太阳活动现象的一条重要红外线谱线。
在地面上进行红外天文观测,受地球大气的限制很大。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等分子,吸收了红外波段大部分的天体辐射,只有几个透明的大气窗口可供地面观测使用。如果在地面开展对太阳Hα波段的光谱成像观测,望远镜就很难实现高分辨成像。而空间卫星可以不受天气、日夜变化的影响,对太阳进行全天候观测。搭载于空间卫星上的成像光谱仪更能够观测到全日面Hα波段的光谱信息,这都是以往的地面观测难以实现的。
太阳物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预计在今年内发射的“太阳双超卫星”全称为“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由航天八院509所、南京大学、长春光机所、航天九院十三所等单位联合研发。该卫星在轨运行后,将利用其上搭载的太阳Hα成像光谱仪进行全日面Hα波段光谱成像观测。
这种中心波长为6562.8埃的光谱扫描成像模式,扫描一次全日面仅需46秒,可以在Hα谱线和FeI谱线临近波段的300余个波长点,实现全日面或局部日面成像,得到日面上任意一点的光谱信息,反映不同太阳大气层次的特征。有效弥补当前空间望远镜在太阳低层大气(光球和色球)观测上的不足。
太阳是当前人类在宇宙中唯一可以进行高空间分辨观测的恒星,通过对太阳的探测,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天体磁场的起源和演化、高能粒子的加速和传播等重要物理过程,对天体物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太阳开展光学波段的空间观测,是国际太阳物理研究领域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率先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制,揭示太阳爆发的触发机制和物理过程,将显著提高中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