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镌刻在教育强国基石上的名字自由阅读应摒弃应试思维教育部列举7种学科类校外培训违规“马甲”作废声明
第11版:2021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图片新闻
镌刻在教育强国基石上的名字
自由阅读应摒弃应试思维
教育部列举7种学科类校外培训违规“马甲”
作废声明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9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镌刻在教育强国基石上的名字

新华社记者 胡浩 余俊杰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他们被比作“春蚕”“园丁”;他们一头承载着家庭的嘱托,一头托举着未来的期望;他们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在一代代人的成长中,担当起“引路人”的重任。

  点亮大山女孩的人生梦想

  扎根边疆教育一线多年,张桂梅曾目睹许多女孩因家庭贫困或性别歧视辍学,心底便萌生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的梦想。2008年,她推动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从担任华坪女高校长以来,张桂梅把所有精力都投在了学生身上,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张妈妈”。经年累月的过度操劳,让她的身体渐渐不堪重负。在一份诊断书上,医生密密麻麻给她列出了骨瘤、血管瘤、肺气肿等20多种疾病。在人民大会堂“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她贴满止痛膏药的双手,曾让无数人动容。

  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于漪,这是一个在谈到新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变革时不得不提的名字。近70年的从教生涯,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

  开设公开课近2000节、培养三代特级教师、著述数百万字……已年过90的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人民教育家”于漪,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在于漪看来,语文不仅是教孩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更是在建设他们的精神家园。

  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60余年,卫兴华始终认为,自己的研究工作要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在多年教学中,他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和阐释,要结合国内外的经济社会实际,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且具备与时俱进的品格。

  教育乃我之事业,科学乃我之生命

  作为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人民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高铭暄为中国刑法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1954年到1979年,历经25年、38稿,在历史跌宕中,高铭暄全程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的诞生。

  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教授中国刑法、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刑法前沿问题等课程,为推进我国法治建设、法律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扎不进泥土地,就长不成栋梁材

  作为一名农技专家,他35年如一日奋战在脱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把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大山上,让万千农民摆脱贫困。他是“人民楷模”、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国。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矢志于山区开发与治理,先后取得28项研究成果,推广36项实用技术,打造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探索出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李保国把大批学生“赶”到田间地头去。他常说:“搞科研就要像农民种地一样,春播秋收,脚踏实地。扎不进泥土地,就长不成栋梁材。”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以张桂梅、于漪、卫兴华、高铭暄、李保国等为代表,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他们,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们的名字,永远留在人民群众的心中、镌刻在教育强国的基石上。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