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兆益(左一)在道路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
“作为一名做交通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我的使命就是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和使用寿命,让老百姓的出行更方便、更安全、更智慧、更绿色。”近日,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兆益在接受采访时说。
1982年,何兆益踏进了重庆交通大学的校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大批交通基础设施进入建设阶段。“当时我就觉得,能为国家交通建设贡献力量,成为一名工程师修路架桥,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何兆益说,因此他选择了道路工程专业。
1986年,何兆益顺利毕业。一方面有学校的支持与激励,另一方面自己对教育也有热爱和追求。“那时学校建设发展急需师资队伍,所以我选择了留校任教,之后获得东南大学博士学位。”何兆益说,如今,他已从教34年。
说起道路建设,何兆益打开了话匣子:“目前我国的道路,哪怕是国家高速公路,耐久性都还不高,路面使用寿命并不长久。”为此,何兆益开始研究路面新结构和高性能路面材料、道路的绿色节能材料、再生沥青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等,十几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提高路面性能与耐久性、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实现废旧材料的循环利用,承担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项目多项,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成果推广应用于全国十余个省市高速公路及干线公路建养工程,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任何事物都有寿命,路面也不例外。”何兆益表示,虽然高性能的路面材料能够延长路面寿命、减少路面的翻修次数,但翻修产生的废弃材料不易处理,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我想将这些废弃的路面材料重新利用起来,让它们循环再生。”
他告诉记者,要利用旧料,得往里添加活性恢复剂及部分新料。但是,考虑到环保效益,旧料当然是用得越多越好,这就意味着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于是,“如何提高旧料的使用比例”成为了摆在何兆益面前的难题。
何兆益看准方向,一路坚持,不断突破、创新,在克服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后,最终成功开发出系列高性能环保再生剂、温拌再生剂和常温再生剂。该再生剂可以恢复旧料活性、提高旧料性能,突破现行规范标准对旧料用量限制,实现了50%-70%废旧沥青混合料大掺量再生利用及热拌、温拌、冷拌等全温域绿色再生施工关键技术突破,在废旧材料利用与沥青再生技术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近10项,发明专利10余项。
目前,何兆益也开始着力于道路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包括智能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感知、智慧管养、智慧运维等。他表示,服务大众,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就是他一开始选择交通专业的初心,这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