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巷:留住山城的记忆和文脉文旅部2021年度展览项目第二届重庆文化旅游摄影大赛启动
第12版:科技服务·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山城巷:留住山城的记忆和文脉
文旅部2021年度展览项目
第二届重庆文化旅游摄影大赛启动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9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卡重庆旅游

山城巷:留住山城的记忆和文脉

    荒野玫瑰。

    宁静生活。本报记者 李彦霏 摄

  开栏语

  重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山水之城,是一座有山有水、灵气十足的城市。它的城市建筑、人文风貌、文化底蕴等等都十分迷人,都值得被我们记住。本栏目“打卡重庆美景”,用文字与镜头,带领读者们领略美丽重庆风采,感受特有的重庆文化。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山城巷,原名天灯巷、天灯街,所以郭沫若的这首现代诗歌《天上的街市》用来形容它最恰当不过了。

  1972年,更名为山城巷,是重庆这座山城唯一以“山城”命名的街巷。它依山而筑,从重庆“母城”渝中区下半城的南纪门开始,一坡又一坡的青石阶梯顺着山势一直延伸到上半城的领事巷,石阶外侧则是大江东去的滚滚长江。

  山城巷被称为重庆的“建筑博物馆”,这里有建于明朝初年的老城墙,有清末重庆开埠时期修建的外国领事馆和教堂,也有抗战时期的吊脚楼、四合院、防空洞以及海派风格的石朝门建筑,还有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间修建的学校、居民住宅,是重庆现存不多的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原生民居建筑聚集地。

  荒野玫瑰:仁爱堂旧址

  仁爱堂始建于1900年,现位于渝中区山城巷80号。在抗战期间,曾是重要的宗教、医疗场所,它融合了西方罗马式建筑和传统中式建筑的风格,整体呈工字形排列,简朴而典雅。

  建造之初由法国技术人员绘图设计,采用仿罗马式的砖木结构,雇用本地建筑工匠施工,建筑结构为二楼一底加一层地下室,楼房中布有经堂,堂内有罗马柱,建筑面积1375平方米,厢房前后有宽敞的通道,屋前有小花园及亭阁。2009年曾被评为“影响重庆的十大经典老建筑”。

  历经百年风雨,这栋建筑外层高大的罗马柱上还撑着拱形的扇门,外墙上的浮雕历历在目,犹可见当年风采。

  在设计师巧妙的构思下,仁爱堂衍生出了"荒野花园",一帘“玫瑰瀑布”从教堂的残垣断壁上从天而降,哥特式复古遇上红色海洋,意味着在废墟之上也能滋生出爱和希望。既浪漫又荒凉,使这里成为众多年轻游客喜爱的拍照地。

  石库门建筑:厚庐

  厚庐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抗战陪都风貌建筑,位于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山城巷46号。整体建筑为砖石结构,石门框,八字形朝门,弧形窗楣,条石屋基,依坡就势而建,是重庆主城山地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政府要员、企业家、社会名流云集重庆,他们兴建或购买名宅,改建公馆、官邸。作为曾经的官邸小楼,厚庐代表了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是抗战时期川军将领兰文斌的宅邸。

  修缮后的厚庐显得更加雄伟,似乎与周围的建筑风格迥异。屋主的往事,却没有随外观的焕新而消失无痕,反而以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向大家展示着他的故事。

  天上街市:临崖栈道吊脚楼

  由于山城巷临岸长江,吊脚楼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因此也被称为悬崖上的吊脚楼。

  山城巷里的吊脚楼除了底下架空被撑起以外,其余的整体结构形式就是传统的巴渝民居结构,木柱、木梁、坡屋顶用的都是老屋子拆下来的木柱和瓦片,连接部分使用卯榫结构,不用一钉一胶,利用卯榫加固,建筑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曾经熟悉的建筑形态和木质材料的古色古香,仿佛梦回百年前的老重庆。夜晚的山城巷,沿途的灯笼亮起,与树上精致的彩灯相得益彰。微暗的灯火,静谧而安详,也难怪将它称为“天上的街市”了。  (本报综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