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成果转化 让光谱成像技术有更广应用坚守一线 愿意干一辈子军事医学研究
第04版:党的旗帜在科技界高高飘扬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成果转化 让光谱成像技术有更广应用
坚守一线 愿意干一辈子军事医学研究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9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蒋建新:
坚守一线 愿意干一辈子军事医学研究

重庆日报记者 李珩

    蒋建新在实验室工作。(受访者供图)

  实验室,是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战伤救治前沿技术研究室主任蒋建新待得最多的地方,即使是春节,也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近日,蒋建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时隔40年,我仍然清晰记得读研时导师王正国院士说过,‘科学研究之路必然充满艰辛,军事医学研究更是如此……为国家和军队的需求无私奉献,你才能成为一名令人敬仰的科学家。’”

  正因如此,几十年来,蒋建新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国家和军队服务。

  报考“冷门”学科

  1985年,蒋建新大学毕业,在考研时出人意料报考了“冷门”的野战外科学,与发展前景良好的临床专业相比,这条道路显然更加清苦不易。

  对此,他却说:“一名军人应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军事医学恰恰能充分展现军医价值,是一个充满探索与挑战的医学领域。”

  在野战外科研究所,除了出差,蒋建新几乎泡在办公室、实验室。他总是告诫自己:“悟性和天赋不高,就应该投入百分之两百的努力去弥补。”工作多年来,他几乎没有休过假。

  不久后,蒋建新一项研究成果震惊业内:高速投射物伤后重要脏器组织能量代谢障碍研究。这项研究首次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和ATP代谢层面,揭示了火器伤后重要组织内能量代谢的变化规律与机制,率先从能量代谢角度为探寻救治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科研成果接踵而至

  硕士毕业后,蒋建新毫不犹豫选择留在野战外科研究所工作。尽管家人更希望他干临床,临床多个科室也想“挖”走他这块“宝贝疙瘩”,但他不为所动:“我很喜欢军事医学研究,早已与之血肉相连,心脉相通,我愿意干一辈子!”

  从此,蒋建新在科研道路上拉开满弓,从不懈怠,各种科研成果成绩接踵而至。他带领团队系统开展战伤救治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破解肺爆炸冲击伤发病机制,研制其防护装具;较早开展颅脑冲击伤研究,创新提出脑冲击伤致创伤后应激障碍新观点;针对海域和高原作战,蒋建新团队开拓水下和高原冲击伤研究;制定我军各类爆炸冲击伤诊治规范和严重爆炸冲击伤一体化救治模式与综合救治方案,明显提高爆炸冲击伤早期救治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开启创伤个体化治疗新时代

  1991年,蒋建新赴奥地利访问学习。期间,创伤后内源性感染这个研究课题引起他的浓厚兴趣,利用国外先进的科研条件,他创新开展创伤后肠道内毒素移位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创伤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概念,并系统阐明肠道内毒素移位后在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分布规律与致病作用,提出内毒素移位可能是创伤后无菌性脓毒症发病原因,他的这一成果赢得业内广泛赞誉。

  近年来,蒋建新还基于临床上创伤感染患者发生脓毒症的个体差异性,创新设想基因或遗传背景在创伤感染发展为脓毒症中的决定作用。在国际上率先将分子遗传学引入创伤医学,开拓了创伤脓毒症分子遗传学研究新领域。率先将分子遗传学应用于创伤并发症易感性研究,首次揭示了创伤脓毒症易患性分子遗传学机制,完成了国际上最大样本量多中心临床研究,找到了可用于脓毒症高危人群筛选和靶向药物研发的系列特异性基因位点,开启创伤个体化治疗新时代。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