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出现多点散发疫情。居家消毒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之一,但不合理的消毒方式不仅起不到杀灭病毒的作用,反而可能会造成对身体或环境的伤害。
误区1 过度消毒忽略日常清洁
家庭防护应以清洁为主,消毒为辅,不宜过度消毒。建议室内保持通风和环境清洁,外出回家后第一时间洗手。
误区2 消毒剂浓度越高灭菌效果越好
强效消毒液一般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浓度过高可能会对人的口腔、呼吸道、肺部等部位造成刺激,甚至有引发器官、组织受损的风险。
误区3 不同类型的消毒剂可混合使用
两种及以上消毒剂混合使用极易产生化学反应,可能会对身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误区4 室内喷洒酒精进行消毒
室内使用酒精时,要避免采用喷洒式消毒方式。如果要进行电器表面的消毒,应先关闭电源,待电器冷却后再进行,否则可能引起爆燃。
误区5 使用消毒剂时无需必要防护
消毒液一般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可能造成呼吸道和皮肤损伤。使用消毒剂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开口鼻,最好佩戴口罩和橡胶手套,防止液体飞溅。
误区6 用免洗手消毒液替代流动水洗手
免洗手消毒液含有杀菌成分(以醇类为主),有一定的消毒效果。但消毒成分往往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有可能造成皮肤过敏反应。因此,如果有条件,尽可能还是用流水洗手,配合使用肥皂或洗手液。
误区7 物品消毒后不进行后续清洗
消毒剂对物品有腐蚀作用,特别是对金属的腐蚀性很强,对人体也有刺激。使用消毒剂半小时后,应使用清水对物品表面进行擦拭。
误区8 购买过多消毒剂
化学消毒剂多属易燃、易爆、易腐蚀性物品,存放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每次购买消毒剂不宜过多。应放置于避光、避热的阴凉处,确保儿童不易触及。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