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无反顾 彰显民族大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庆湖广会馆
第12版:科技服务·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义无反顾 彰显民族大义
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重庆湖广会馆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8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八女投江》:
义无反顾 彰显民族大义

七七

    油画《八女投江》。

  1938年,由于日军的扫荡,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进入极为艰苦的阶段,同年10月 ,东北抗日联军的八位女战士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乌斯浑河畔与日军交战中陷入绝境,最后一同跳下乌斯浑河,壮烈牺牲。1957年,为了纪念八女投江的壮烈事迹,画家王盛烈创作了国画《八女投江》,现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背景:掩护撤离均殉国

  为了对抗日军的扫荡,东北抗日联军的第四、五军进行转移。在部队行进到乌斯浑河边上时,第五军一师在宿营时被特务发现,遭日军司令率日伪军部队袭击。为了保护大部队撤离,当时没有陷入包围圈的第五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主动承担了掩护大部队突围转移的任务。

  为吸引日军注意,她们向追击大部队的日军背后开火,敌人立即调头前来围攻八名女战士,第四、五军的主力部队趁势冲进密林,摆脱了日军的夹击。八名女战士边打边撤,最后被逼到了乌斯浑河畔。面对绝境,八名女战士表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她们手挽着手,高唱《国际歌》,踏进冰冷的河水,集体殉国。

  当时投江的八名女战士分别是第五军妇女团的政治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只有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江水淹没了她们的生命,但她们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感天动地。  

  创作:以画寓情民族情怀

  画家王盛烈幼时生活在东北,八岁时历经“九一八事变”,民族的灾难和自身悲惨的经历给他带来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也成为了他后来艺术创作的情感和生活基础。1949年,王盛烈在鲁艺从一场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的报告里听闻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受到极大震撼,从而萌发了创作的想法。

  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举办“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邀请王盛烈创作一幅有关军事题材的作品,酝酿许久的“八女投江”成为王盛烈的创作题材。创作过程中,为了探索中国画在构图设置、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的可能性,表现女战士们坚定无畏、英勇不屈的气概,王盛烈画了无数草图,并摸索了很多方法。

  经过长时间构思,王盛烈开始在中国画基础上借鉴西方绘画方法,将中国画的流畅线条与西方素描结构完美结合,以此创作出了作品《八女投江》。  

  艺术:三角构图大义美感

  在作品《八女投江》中,对于“水”的表现借鉴了南宋画家马远《十二水图》中的“层波叠浪”,体现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人物面部则采用了明暗处理,身体的造型体现出立体感,此外风吹动头发的动态感也展现得很生动。

  画中人物分成两组,右边五人所形成的三角构图中,位于最顶端的冷云,她用仇恨的目光望向后方追击的敌人,突出了她的坚毅和大义凛然;左边江水中最前方的女战士,表情刚毅,望向前方,义无反顾地向江心走,这位女战士和冷云以及画面最右边的女战士一起又形成一个三角构图,凸显出画面人物结构的稳定感和崇高感。

  在单独人物的塑造上,王盛烈借鉴了西洋画法,人物线条厚重有力,有很强的雕塑感,但是画面的整体风格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画的写意特质。

  如今,乌斯浑河流域的牡丹江市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战略支点,成为中国对俄沿边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这里的人民将永远继承先烈精神,牢记历史使命,建设美好家园。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