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重庆日报记者 李星婷 实习生 龚清扬)7月25日,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决赛在重庆交通大学落幕。经过角逐,来自同济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的31个团队获得一等奖,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55个团队获得二等奖,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82个团队获得三等奖。
据了解,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是由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科技竞赛,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参赛高校最多、参与学生最多、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全国性顶级赛事。
本届大赛以“共享出行、智创未来”为主题,参赛队伍分为9个竞赛组,包括:交通工程与综合交通、水路运输与工程、航海技术、道路运输与工程、铁路运输与工程、航空运输与工程等组别,覆盖“水、路、空、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还有以“共享出行”为主题的竞赛。今年首次新增了独立的研究生赛道,使赛事参与群体覆盖更加全面。
在初赛阶段,参赛大学生共提交了1130件作品,经线上函评共184件作品入围决赛。受疫情影响,决赛采用“线下答辩+线上参与”的方式,每支队伍由两位同学在线下展示和答辩,三位同学在线上答辩。
“比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很大,尤其对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组委会主任委员张星臣介绍,大赛以交通运输领域的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为载体,参赛作品中有的是实物,有的是模型,有的是软件,有的是策略或论文。参赛学生非常重视这个比赛,会提前半年到一年做准备,有的甚至会准备两三年,有的参赛作品则是通过团队跟随老师做科研项目来完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协作精神,也有利于搭建全国高校共研共商交通未来新发展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