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溆水党课追寻
第16版: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上一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溆水
党课
追寻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寻

罗安会

  为追寻延安精神,重温革命历史,单位特组织共产党员去延安党校集中学习,于是我得以再次来到这里,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延安精神。

  天蓝,云白。蜿蜒绕城而过的延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站在延安那高高的宝塔山上,我的目光向着天际眺望,向着历史的深处眺望。

  1935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以党中央、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陕北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当年的延安,黄土高坡,荒山秃岭,沟壑纵横,干旱缺水,满目苍凉。就是在如此贫穷落后的地方,打不倒、拖不垮、冲不破的共产党人,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壮大自己的力量,最终走出延安赢得了革命胜利。为摆脱缺衣少食的困境,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南泥湾展开,军民大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一首朗朗上口的《南泥湾》唱遍大江南北,生动地唱出了革命者在艰苦环境下保持乐观的精神。

  每到延安,我总会前往各个展馆参观,从许多陈列品中去感受、感悟那段峥嵘岁月。当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住窑洞、吃小米,虽然穿的衣服缝缝补补破破旧旧,可是,他们襟怀宽广,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指挥部队官兵英勇善战,一次次击退了国民党对延安的疯狂进攻。在国家生死悠关之时,毛泽东在窑洞的煤油灯下,写出了对抗战影响极大的论著《论持久战》,为广大军民在最艰难时期注入了精神力量,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方向。在延安期间,毛泽东发表了《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大量鸿篇巨著。

  党校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王家坪、枣园、杨家岭革命根据地,前往延川梁家河村感受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在艰苦的知青生活时期如何自立自强与群众同甘共苦,最后,我们全体党员来到张思德广场,在党旗前庄严地重温了入党誓词。誓词就是宣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一代代共产党员的伟大使命和理想追求。

  专题学习、现场教学、实景感受……我收获满满。那一幅幅难得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再次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那段惊心动魄、艰苦奋战的革命历程,深刻领略了延安精神的精髓之所在,体会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我发自内心感叹:共产党真伟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岁月如梭,延安精神代代传承。昔日的黄土高坡,再也见不到黄沙漫漫,山道湾湾。如今的南泥湾,青山连绵,郁郁葱葱,风景秀丽,真是换了人间。

  仰望高高的宝塔山,近看缓缓流淌的延河水,不禁心情激动,思绪起伏,有一个声音在心底激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延安精神,无愧于伟大时代!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