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油画《南泥湾》局部图。 |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 这是在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中郭兰英老师演唱的《南泥湾》片段。1941年,一支八路军队伍来到了南泥湾,那时还是野草丛生、人迹罕至的“烂泥湾”,几年后,却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这期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1959年到1964年,画家靳之林耗时5年,以八路军三五九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为主题,创作了油画《南泥湾》,这幅作品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红军转战陕北
大搞大生产运动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在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双向夹击下,红军不得已西进。在陕北落脚以后,陕北成了全国革命的总指挥部,但是由于陕北黄土高原土地贫瘠,生产力有限;陕北等地当时遭受了30年来最大的自然灾害;受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经济封锁等原因影响,整个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遇到极大困难,军队供给几乎陷入绝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此,毛泽东召开了陕北的干部会议,提出要“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在毛泽东的号召之下,整个陕北逐步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你追我赶
“烂泥湾”变塞上“好江南”
南泥湾位于延安的南边,因为它整体的地势比较低,一下雨到处是稀泥,所以当地老百姓习惯叫作“烂泥湾”。当时,在一个农业专家的介绍下,朱德总司令就带了一些人到现场去勘察,结果发现南泥湾那个地方非常平坦,土地也很肥沃,是一个开荒的好地方。
王震将军身先士卒,率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们,以“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雄心壮志,开荒种田,在部队中掀起了“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仅1941年,全旅就开荒1.12万亩,产粮约7.2万公斤,蔬菜实现完全自给。到1944年底,南泥湾种植面积达26万多亩,收获粮食约222万公斤,粮食大丰收,瓜菜堆如山,加上一排排整齐的窑洞,南泥湾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还拥有了“粮米川”的美称。
50张素材
绘聚丰衣足食《南泥湾》
为创作这幅作品,靳之林先生去了南泥湾,和当地居民同吃同住,积累了50多张素材。此外,靳之林还得到了王震将军的指导,王震将军告诉他,当时战士们对陕北的地形和习惯不是太熟悉,他们就找了一些当地的老农来讲解。这一点启发了靳之林,所以在画面中他专门安排了几个老农讲述陕北工作经验的情景。
在构成上,油画《南泥湾》采用了多种画面集合的方式,其中有休息、学习的场景,整体就是生产、战斗和学习三个场景的集合。
在角度上,油画整体用俯视的角度,把近处劳动的场景和远处黄土高原的山峦起伏的大场景结合起来,既有宏观的大场景,又有微观上局部的细致刻画。
在色调上,《南泥湾》是黄色调的黄土高原的整体呈现,这样一种暖色调,使得画面是热情饱满的,呈现出一种乐观的,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
今天的南泥湾,林草覆盖率超过87%,满目青翠,郁郁葱葱。每年来南泥湾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当地人民大力推广生态能源,新修了道路、排洪渠和广场,完成了辅助设施的建设。再加上小城镇建设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南泥湾的投资旅游环境和人居环境。
如今的南泥湾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南泥湾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当地人正努力把南泥湾建设成乡村振兴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