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油画《北疆卫士》局部图。 |
边防是国家的安全屏障。我国幅员辽阔,边境线漫长,气候多样。对于战士来说,边防巡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2018年,王朝相、杨冰莉、程建利三位画家以守卫祖国北疆战士们的日常巡逻情景为题材,合作创作了巨幅油画作品《北疆卫士》。2019年10月,《北疆卫士》入选了“伟大历程壮美画卷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后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创作
平凡中的不平凡
为了更真实准确地展现戍边战士们的面貌,王朝相、杨冰莉、程建利三位画家来到了8000里(约4000千米)边防线的中蒙边境线的某边防团写生,夜晚温度由零下二十多摄氏度降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但依然可以看到戍边战士们在雪地中巡逻的身影,他们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为祖国的北疆保驾护航。
油画《北疆卫士》采取了尺幅巨大的三联画的形式,从左至右分别描绘了北疆卫士骑马、徒步以及乘坐雪地摩托的巡逻场景,平凡却又不平凡。平凡,是因为这仅是他们无数次边境巡逻的三两瞬间;不平凡,则是因为正是这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日日夜夜,才换来今天万家灯火长明、幸福安定。
艺术
“冰”与“火”的意向交锋
描述戍边环境的艰苦,如何去表现雪原,这是一个难题,因为雪是白色的,又是强光的。油画《北疆卫士》首先通过强烈的冷暖对比来展现雪原景象,画面中军帽上的徽章和人的面部,以及迷彩服的暖色,三种暖色和雪原的冷色调形成了一种对应,这种强烈的冷暖对比加重了画面的力量感和生动性。
这幅画以这种表现形式来走进“北疆卫士”这个英雄群体,实际上带给人们的是两种意象——“冰”与“火”的交锋。“冰”是指冰冷的天气,严寒的气候;“火”是指边疆战士的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这种冷暖色彩的对比,光线虚实的对比,以及三个画面三条对角斜线的重复构图形式,又强化了画面强烈的表现力。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于洋教授介绍,艺术家们采用的这一点来自中国传统绘画的“计白当黑”表现手法、“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的意象造型形式,同时又结合了西方油画的写实表现,使得《北疆卫士》这幅画虽呈现出多名人物形象,但还是展现出一种强烈的秩序感和画面的节奏感。
科技
建设新型信息化边防
《北疆卫士》最右边的部分描绘了战士骑着新型雪地摩托巡逻的场面,十分具有现代科技感。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边防信息化建设,将各种高科技手段应用到边防管控工作当中。
在冰天雪地的北疆地区,边防部队装备了机动性更强的新型雪地摩托,大大提升了严寒条件下的巡逻执勤能力。此外,边防部队还利用光电观测摄像头,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全地域的持续监控。在实地巡逻中一些无法近距离观测的区域,边防战士就用无人机进行空中侦察取证。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和巡逻执勤措施的改善,提高了管边控边的质量和能力,也更加坚定了边防军人扎根守卫边防的决心和意志。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用脚步丈量祖国土地,用生命捍卫祖国尊严,是每一位边防战士的座右铭。这种北疆卫士精神,不仅鼓舞着每一位边防战士,也鼓舞着每一位为祖国伟大复兴事业默默奉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