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凡小盼在修复文物。受访者供图 |
如果把文物保护实验室看作一所“文物医院”,凡小盼就是这里的“医生”,她要对一件件文物“诊脉”,并评估保存状况。近日,记者见到凡小盼时,她正在重庆师范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观察青铜器腐蚀产物。
凡小盼是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文物“诊脉疗伤”,利用科学技术让文物“起死回生”,重新焕发光彩。
2010年,凡小盼博士毕业后来到重庆。之后的9年时间,她都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从事科技考古和文物修复工作。2019年10月,凡小盼调任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从事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这些年修复的文物,基本都有做过分析,最基本的就是腐蚀产物分析,这样做是为了提供更好的保护文物的方法和途径。”凡小盼指着一件青铜器上锈蚀的纹路说,要具体分析它的成份,就要给它拍X光片,我们有专门给文物拍X光片的仪器。她介绍,像这样高精尖的文物“体检”仪器,还有很多,比如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出土的青铜钫残片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和锈蚀物结构成分分析。
科技能为文物“诊脉疗伤”,还能证实新的研究。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冶金起源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由西南亚传入,但他们忽略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人工制备的合金——黄铜。
2007年-2010年读博期间,凡小盼在导师王昌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的指导下,和团队一起对中国早期黄铜冶炼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系列模拟实验,他们制作出黄铜实验样品,并将模拟实验样品和姜寨出土的黄铜片进行了X射线荧光分析面扫描对比分析,得出了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金属“姜寨黄铜”为固体还原工艺制成的结论。2012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发布了这一项关于姜寨黄铜的研究成果,该结论有力支持了中国冶金起源“本土说”,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金相样品制作相当有难度。在做金相样品分析之前,要对样品镶嵌、打磨、抛光。”凡小盼回忆道,“当时我打磨模拟的黄铜样品,好几个月都在做这件事。有时候真的特别累,但坚持过来就好了。考古的意义,是了解过去,填补空白,跟文物打交道,没有太多的捷径,但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