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庆通信卫星产业化发展贡献力量迎难而上 自主研发大功率数字电源
第05版:党的旗帜在科技界高高飘扬
上一版 下一版  
为重庆通信卫星产业化发展贡献力量
迎难而上 自主研发大功率数字电源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5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廖建军:
迎难而上 自主研发大功率数字电源

重庆科技报记者 肖咸秋

    廖建军(中)和团队成员一起观察示波器上电源模块的驱动波形。(受访者供图)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廖建军带领团队在大功率数字电源方面又有新突破。日前,记者见到廖建军的时候,他还忙着和团队一起观察示波图上电源模块的驱动波形。“我们研发的砖式电源模块输出功率已由1000W提升至2000W,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由1500W提升至5000W。”廖建军说,这项成果在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软件算法上有了进一步创新。

  2006年,廖建军来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成为一名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电源研发设计工作。

  廖建军介绍,从事这项工作以来,他最难忘的项目,就是将电源输出功率从100W提高到600W的研究。

  2014年,为了研究出600W的大功率数字电源,廖建军和他的团队成员仔细研究了国外的先进电源模块发现:模块内部是密密麻麻的器件,单个模块电源的元器件数量有500多个,基板层数达12层,内部纵横交错,还涉及非常复杂的软件编程。如此复杂的电路和数字控制,是他们的研究从来没有涉及过的。

  大家意识到,这是一项艰巨的研发任务。“我们团队主要是80后、90后青年科技工作者,大家有一股拼劲、狠劲,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廖建军说,不少人选择放弃假期,全身心投入工作,“那段时间,实验室每天都是灯火通明。”

  通过对一个个器件的分析研究,对软件算法的反复推敲,一年后,团队总算成功研制出大功率数字电源模块,形成了自主核心软件算法。这项研究,在数字电源原理、三相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超大容性负载电源模块研制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

  以这项研究为起点,廖建军主持研究的“抗辐射DC/DC电源模块”显著提升了电源模块的抗辐射能力。2019年,此项目先后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同年,他带队研制的一款滞后型三相功率因数电路,采用基于数字控制的电压电流双环控制技术,极大提升了电源模块的动态负载特性,成功实现了电流相位滞后于电压的关键指标,是国内外唯一满足GJB181B标准的产品。

  目前,廖建军团队已突破两级级联复合结构、数字可变式拓扑结构技术,获得发明专利3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他个人也先后获得国资委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科技系统优秀党员、重庆十佳科青年奖、重庆声光电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如今,团队正在进一步开展电源模块自主研发工作。”廖建军说,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要秉承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把“中国制造”进行到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勤奋钻研、主动作为、不慕虚荣,努为研制出性能更好的产品。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