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服务不断融合,网上问诊、在线就医、无接触式购药等模式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医疗有效提升了医疗质量、效率与可及性,代表了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是卫生部积极引导和支持的医疗发展模式。
缩短就医时间实现“零等待”
网络问诊后拿到电子药方,药品直接快递到家;打开手机软件进行网络复诊,与医生实时交流病情;通过云医疗服务平台,在乡镇卫生室也能得到省级专家的诊疗和救治;电子社保卡绑定移动支付平台,扫码结算方便快捷……如今,越来越多人能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带来的便捷服务。
2020年,中国移动医疗用户规模达到6.61亿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544.7亿元。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人们对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等平台的使用需求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步扩大,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了新的机遇。
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1100家互联网医院、7700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线上服务。三级医院网上预约诊疗率已达50%以上,90%以上的三级公立医院实现了院内信息互通共享。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
“借助互联网技术,实体医疗服务得以延伸和下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优质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表示,防疫期间,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大大缓解了线下门诊的压力,避免了交叉感染,满足了人们防控疫情的迫切需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依托大数据技术建设‘智慧医院’,让患者的就医体验也得到大幅度改善,就医时间明显缩短,甚至能够实现‘零等待’。”
火热发展背后仍有诸多局限
过去一年,在线购药、远程问诊等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医疗的价值被不断释放,但火热发展的背后,仍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完善医保结算政策,鼓励处方流转。
专家指出,处方流转不等于处方外流,纳入医保的前提是医疗机构要有电子处方流转能力,而哪些药、哪些病可以在线上报销以及异地就医如何结算等细则还需进一步明确。
“互联网医院建设大多需要与技术公司合作。如何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同时探索出成功的商业模式,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是如今面临的难题。”张国刚表示,目前互联网医院的服务范围从慢病管理拓展到多病症诊疗,质量把控也成为难点问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邓勇分析,互联网医院是未来“互联网+医疗服务”深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但现在来看,还存在着线上服务功能定位分级不清晰的问题,未形成与线下同质统一的云端分级诊疗功能。此外,信息安全保护、药事监管等问题也需要解决。
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目前全国30个省份已建立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提升了线上监管能力。专家指出,在互联网医疗准入、设立、运营、信息安全等方面,要加强对互联网医疗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使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更加规范。
“互联网只是手段,医疗质量和安全才是第一位。”张国刚表示,在互联网医疗在积极投入资源的同时也应高度关注其问题和短板。“今后,要在远程诊疗、审核处方、线上交易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闭环管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从业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确保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也表示,“互联网+医疗服务”不是简单将线下服务搬到线上,而是真正利用好互联网的思维来推动医疗服务更加优质、更加高效、更加契合公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