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自主创新 助力国产工业机器人发展壮大刀尖上的守护者 救治4万多例心血管疾病患者
第03版:党的旗帜在科技界高高飘扬
上一版 下一版  
坚持自主创新 助力国产工业机器人发展壮大
刀尖上的守护者 救治4万多例心血管疾病患者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肖颖彬:
刀尖上的守护者 救治4万多例心血管疾病患者

重庆日报记者 李珩

    肖颖彬(右)在为病人诊断。受访者供图

  心血管外科是临床医学中风险最高、挑战性最大的科室之一,被形容为“在刀尖上跳舞”。4月16日,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肖颖彬教授走下手术台,他完成了一例高难度手术。

  他是“刀尖上的守护者”。40余年来,肖颖彬带领团队完成了一次次刀尖上的生命“微雕”,一次次“勇闯禁区”,手术救治4万多例心血管疾病患者。

  用心工作不辜负患者信任

  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对这个问题,肖颖彬想了想回答:“好像除了工作,还真的没啥兴趣爱好。”

  肖颖彬一天有时需要做三四台手术。一台手术,短则三四个小时,长的七八个小时,特别复杂的甚至需要十多个小时。弯着腰,低着头,精神高度集中……这让肖颖彬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

  直到病情加重,他才做了椎间盘摘除术,并植入钢板固定。可就在术后第10天,听说科里收治了一位急需手术的危重患者,他带着颈托出现在科室,坚持为患者完成了手术。

  “患者能放心地把自己的心脏交给我们,这是多大的信任,我们怎么能不用心呢?”肖颖彬说。

  勇闯“禁区”要做好充分准备

  每一台心脏外科手术都有风险,都需要经过周密设计、专家论证和反复实验。

  2000年,肖颖彬与“门巴将军”李素芝联手完成了世界第一例高原上的不停跳心脏手术。手术是在西藏军区总院做的,总院地处海拔3700米的拉萨,这里一直被医学界视为心脏手术的“禁区”。

  当接到西藏军区总院院长李素芝少将“协同作战”的邀请时,由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肖颖彬、王学锋及有关科室专家教授组成的医疗队,带着24箱180余件医疗器械飞抵拉萨。从重庆来到高原,大幅降温和严重缺氧,使医疗队成员头痛心慌、胸闷乏力。但大家坚持一边吸氧一边工作,经过5天的反复论证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2006年,在为一对出生不到一个月的胸腹相连的连体男婴进行分离手术前,新桥医院迅速组建了专家诊治小组,经过多次会诊,诊治小组制定了10余个手术方案。随后,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医院调集了肝胆外科、普通外科、心血管外科等10余个科室的30余名专家,肖颖彬也在其中。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连体婴儿分离术取得圆满成功。

  “每台心脏手术面对的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人命关天,99分也等于0分!”这是肖颖彬最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

  外科医生要常找差距勤练手艺

  上世纪90年代,肖颖彬成为心血管外科科室主任之初,科室仅有5名医生,平均年龄不足28岁,全科年手术量不足120例,几乎没有科研课题。如今,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人才济济。

  实现这样的跨越,离不开“爱找差距”的肖主任。

  外出开会时,肖颖彬利用空闲时间找心脏外科专家交流,内容大都是科室的问题,还有手术失败的案例。而且,科室每年年底都会邀请大学著名教授为科里的建设把方向,请他们指出缺点和不足,并提出意见建议。

  除了“爱找差距”,肖颖彬也身体力行地告诉大家——“外科医生是练出来的”。缝合,是心脏手术的基本功,要想练好这门手艺,肖颖彬认为只有“熟能生巧”。为此,他要求心血管外科的医生每天都要挤出时间练习,外出学习、开会必须带上针线,勤加练习,以免“手生”影响手术质量。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