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结合实际 让金属玻璃有更广应用推出“类上班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第03版:党的旗帜在科技界高高飘扬
上一版 下一版  
科研结合实际 让金属玻璃有更广应用
推出“类上班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智勇:
推出“类上班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重庆日报见习记者 张凌漪

    杨智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受访者供图

  “杨老师,我现在是项目经理,年薪能拿10万多呢。”这个月初,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杨智勇接到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杨锦宏的报喜电话。

  听说曾经的贫困生如今成长成材,杨智勇感到很欣慰。

  杨锦宏曾就读于该校信息工程学院软件技术专业2015级实验班,2017年毕业后顺利签约四川一家科技公司,上个月末被重庆妙星科技公司“挖”走,现担任该公司产品经理一职。

  杨锦宏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离不开时杨智勇在该校实行的“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不少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3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成了摆在杨智勇面前的难题。

  于是,杨智勇带领团队深入用人单位实地调研,明晰人才需求,寻求破解软件技术人才培养难题的办法。

  “通过和企业相关负责人交流,我发现企业普遍青睐‘拿来即用’型的人才。”杨智勇心想:能不能就按照企业场景构建学习环境,让学生提前适应上班的节奏呢?

  2013年,杨智勇创新性地在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推出了“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数据服务与软件开发”实验班。该学院联系了多家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成立分公司,先后建成城银科技重庆工程职院研发中心、南华中天重庆工程职院研发中心和佳博软件研发工作室等10个中心或工作室。同时学院还为具备条件的老师成立软件开发工作室,以前老师们要从市场寻找项目来做,如今企业入驻学校了,便可直接在校内接到项目服务企业,校企对接更加有效。

  同时,实验班学生按照企业作息制度学习、工作,直接参与真实工作场景下的软件开发。学院对学生实行企业KPI方式考核,考核结果与学生奖学金等次和项目研发工资直接挂钩。

  “‘类上班制’让学生在提前适应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得到业内人士‘一对一’指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能力。”杨智勇说。

  “类上班制”推出后,该校信息工程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到95%以上,较之前提高了20%,其中还有4位毕业生进入中科院科研团队工作。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岗能力大幅提升,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超过90%,学校社会声誉也随之提升,软件技术专业录取分数比“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前高出200多分。

  2019年11月,杨智勇担任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并将“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全校,学校在各个专业开设“卓越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杨智勇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