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结合实际 让金属玻璃有更广应用推出“类上班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第03版:党的旗帜在科技界高高飘扬
上一版 下一版  
科研结合实际 让金属玻璃有更广应用
推出“类上班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鹏:
科研结合实际 让金属玻璃有更广应用

重庆科技报记者 张涵韵

    余鹏在实验室工作。受访者供图

  4月8日,重庆师范大学光电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里,实验室主任余鹏正在辅导学生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做准备。他专注地看着学生,回答他们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擅长领域,我会尽量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做出自己的成果。”余鹏说。

  初次见面,这位应用物理学领域的专家便给人留下了和蔼可亲的印象。

  余鹏出生于陕西,是一名“80后”。他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应用物理系,之后攻读博士学位,毕业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现担任重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非晶态物理、先进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磁性能的研究工作。他主持的科研项目有20余项,其中有国家级项目4项;发表SCI检索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

  自2003年起,余鹏及其团队就开始着手研究非晶态合金(金属玻璃)和非晶态功能材料的制备、合成、物理性能及其运用,并瞄准了当时力学性能最为优异的铜锆基非晶态合金体系。

  十多年来,余鹏始终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为了将铜锆基非晶态合金体系一探究竟,他几乎扎根在实验室。

  实验过程总是充满曲折。多元铜锆基非晶态合金的合成并非一蹴而就,余鹏和他的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推到重来,一步一步将难题“剥茧抽丝”。在不断的失败与坚持中,通过物理模型的构建和反复的实验探索,团队终于研发出二元、三元和四元铜锆基非晶态合金体系。

  “和最开始做科研时遇到瓶颈的状态相比,如今我对此已习以为常,甚至还有点‘小兴奋’。”余鹏说,科研是为了探索与创造,几乎每一步都有困难,实验中遇到越反常的事物就越有可能发现新现象,这会让我觉得很有挑战性。“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我们在这过程中既学习了新的知识,也带来了新的应用,就是值得的。”

  辛苦耕耘,终有收获。据介绍,余鹏及其团队研发的这类新型合金拥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成本更为低廉,玻璃形成能力优异,成为研究非晶态结构的模型材料。

  此外,近年来,在余鹏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他们还成功研发出具有两相结构的非晶态复合材料,这种新型复合材料在磁制冷工质领域中有较大应用潜力。

  “非晶态合金(金属玻璃)材料的强度是其对应的传统金属材料的十倍以上,目前主要应用在精密仪器、体育器材、医疗器械、电力设备等领域。这些用金属玻璃材料加工而成的器具,具有高强度、高耐磨性、高耐腐蚀性、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余鹏表示,将自身的科研探索、学术发展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是自己身为一名党员和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他表示,今后团队的科研目标是进一步研究非晶态合金材料,并将其应用于能源转换领域。同时,他将努力研发出更多能为人类社会所用的新材料,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