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记录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胶东花饽饽:蒸出来的“艺术品”鹅岭公园
第12版:科技服务·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图片新闻
记录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胶东花饽饽:蒸出来的“艺术品”
鹅岭公园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非遗 讲故事

胶东花饽饽:蒸出来的“艺术品”

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张昕怡

  家住山东招远的“民间高手”王青梅每天都在笼屉周围忙活,制作胶东特色花饽饽成为她生活的重要部分。

  “我一直特别喜欢面艺,虽然制作过程辛苦,但是揭开锅盖,看到漂亮的作品,一切疲劳都消除了。”王青梅爽朗地笑开了。在她灵巧的双手下,面团变换成各种造型:传统的寿桃,开花大馒头,浪漫的玫瑰花,调皮的小猫咪……创意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也有对传统手艺的继承。

  “花饽饽现在很流行,没有奶油的甜腻,造型百变,用料健康,可以说是老少咸宜。”王青梅说,黄色是胡萝卜汁染成的,红色是红曲米,绿色是菠菜,紫色是紫薯,饽饽上鲜艳生动的颜色都是纯天然。

  胶东花饽饽习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贾雨萍介绍,花饽饽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至今仍然流行于山东烟台、威海等胶东地区。聪明勤劳的胶东农村妇女在各种传统节日期间,用面团做出鸳鸯、鲤鱼、龙、凤、寿桃等寓意造型,蒸熟凉透,再点染五彩缤纷的颜色,便成了一件件生动的“艺术品”。

  “花饽饽的制作流程包括和面、发面、揉面、捏型、雕刻、锅蒸、上色等步骤,以刀、剪、笔等工具进行创作。”贾雨萍说,在制作技法上,不同地域各有特色,风格不同。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