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酸吃醋胃口开窗前的荷花玉兰雪仙子唤醒激情我是汩罗江的一条鱼
第16版: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上一版    
拈酸吃醋胃口开
窗前的荷花玉兰
雪仙子唤醒激情
我是汩罗江的一条鱼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普文学

拈酸吃醋胃口开

赵青新

  胃口难开时,若来一碟酸枣、几粒糖蒜,实在是再也没有比它们更爽口的了。由于饮食上的这项偏爱,在得知新书《酸食志》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20年4月)时,我对它就有了兴趣。

  看见副标题,名为“解构中国人的酸食DNA”,我心里咯噔,“解构”这类词让我望而生畏,高冷有余而亲近不够,偏偏饮食是最平常的生活,难道,这是本科普书?再看目录,分为“酸之味”“酸之域”“酸之谱”,原来是从历史渊源、地域习俗和饮食要领三个部分撰述酸食的美食随笔,这不错,小书不累,正恰夏时消闲,洗我昏沉的脑袋。

  我只爱吃酸,并不知晓“万年之酸”的悠久历史。居然,在尚无盐的时候,人类就懂得了以酸调味,作者引述《尚书》《说文解字》《齐民要术》等记载,漫话“酸”史,酱、醢、酢、酿、醋、醴……这些以“酉”为偏旁的构字,瞧着,似乎就让人泛出口水。

  我对作者并无半分了解,“要云”显然是个笔名,只从文章推断,作者应系文人,极爱旅行与美食。该书所涉地域广泛,东北三省、云贵高原、湘南湖北、四川重庆、山西镇江、桂林柳州等。作者每写一道酸食,前提都是他曾经到此一游,对当地的饮食文化相当了解,并且亲身品尝,才能够准确描写自己的感官体验。

  大多数人食酸,大约就单知道酸不酸,并不能辨别各种酸的细微之处。我读了这本书,涨了点见识,舌头仿佛也功力猛进了。据说,北方之酸,首推醋酸。难怪北方人有饺子情结,吃饺子蘸醋,是定律。川人吃酸,吃的是辣酸,摄入量最大的,莫过于泡菜。最有名的就是老坛酸菜。我总以为山西人最爱吃酸,作者说这是误解,最能吃酸的,是贵州人。镇远红酸汤、都匀槽辣酸火锅、兴义酸笋鱼……贵州的酸,酸得透彻,酸得深入人心,歌谣为证,“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而我也第一次知道,原来云南人也是那么爱吃酸的呀。

  醋酸、糟酸、泡酸、糟酸、浆水、酸汤,这些酸食倒也常见,无非就是把一些常见的食材以各种酸法制作,我自家日常也会腌些咸菜或者鱼干备食的,果酸和乳酸可作为健胃消食的营养品,这个常识早已深入人心了。不过,作者提及傣族的酸芭蕉心、白族的酸木瓜、布朗族的酸茶、龙陵的蚂蚁酸、西双版纳的青芒果酸,我只听名字就要食指大动了。作者说道,贵州是酸汤当头,煮食为先,广西的酸食普及虽次于贵州却胜在丰富多彩,作者盛赞柳州酸,酸在妙不可言的零食坛子,坛子里夹出绿色黄瓜、红萝卜皮、白色莲藕、淡黄嫩姜,女孩子们鲜有不爱的。这些文字满是鲜灵的人间烟火,宜州瑶豆腐,贺州牛肠酸,让我也想去桂林吃米粉了。

  中国各地吃酸风俗各异,亦有相通,这些吃食因何而起,且流传久远呢?作者认为这是因“穷”所至,中国人口众多而粮食有限,只能以酸调味,以酸存食,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就算现在脱离了窘境,作为一方食俗仍留存于世。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饮食智慧。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