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未来五年,打破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大学不是“唯一解”是多数人的“最优解”教育部发文保障中小学生睡眠
第11版:科技服务·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图片新闻
未来五年,打破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
大学不是“唯一解”是多数人的“最优解”
教育部发文保障中小学生睡眠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不是“唯一解”是多数人的“最优解”

梁博宇

  近日,网友围绕大学教育的投入与回报展开了热议。其中,有人认为读过大学,整个人的境界都会提升;也有人举例说明一些成功人士并未读过大学,读过大学也未必等于成功。对于这个话题,在大学里徜徉了将近十年的我,也有不少感想可说。  

  诚然,正如不少质疑大学教育意义的人所说:从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上“毕业”,好的成绩也不代表日后能取得成功。然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大学都是一块“敲门砖”、一片“缓冲区”、一座“瞭望塔”。  

  文凭在很多时候都是重要的“敲门砖”。在就业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热门行业和单位的招聘标准也日渐严格。是否曾在大学相关专业就读、就读的大学层次如何,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的前景。

  从人自我完善的层次来说,大学校园是走进社会前的一个缓冲区。绝大多数人高中毕业时,只有18岁左右,此前的人生都是在家庭与校园的小环境下度过的。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往往缺乏认识,也缺少与人沟通、合作的经验。即使一些外在的技术可以速成,内在的心理素质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去锻炼。大学是从校园到社会的绝佳过渡——从正面来说,它既有中学的纯粹性和学习氛围,又有社会的多样性和交际环境。从反面来说,它不像高中那样“压力山大”,让我们为一个目标夜以继日,也不像社会那样充满不确定性,我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历练、去试错。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课堂学习、实习实训的操作中,学生可以经历潜移默化的蜕变。

  从理想主义的层次来说,大学更是面向广阔世界的一座瞭望塔。在经历社会历练之前,大学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中磨练心性,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目标,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与实现理想的可能路径。 

  再高的学历在手,也只是奋斗过程中的一个中间节点。绝大多数人都有机会通过大学降低走上社会的风险,增加前往未来的选项。读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解”,却是绝大多数人的“最优解”。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