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版画《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 |
石版画《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展现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周恩来、邓小平等进步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情景。当时,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的文国璋,正在一家电影院当美工,他画的电影海报经常引来学画的青年人来此观摩。那么文国璋为什么要放弃得心应手的油画方式,却要以并不熟悉的石版画作为创作手段呢?
进步青年寻求救国之道
五四运动前后,国内大批青年学生远渡重洋寻求救国之道。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先后有20批1700多名中国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人均在此列。周恩来研究各种思潮,对比各国现实,最终确定了共产主义信仰。
1922年3月,24岁的周恩来在给觉悟社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它)宣传奔走。这是周恩来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后,昭告友朋的誓言,也是他一生的精神动力。
邓小平在巴黎勤工俭学期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为刊物《少年》担任编辑,主要负责印刷工作,大家都称他为“油印博士”。这两位都是中国旅欧进步青年的杰出代表。
“在欧洲,这批勤工俭学青年中的先进分子逐步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他们建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所以用这个经典作品来展现这段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党史专家薛庆超介绍。
石版画独具层次感、颗粒感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这幅作品为什么要选择石版画这种艺术呈现形式呢?这是石版画的媒介材料——石材所特有的层次感和颗粒感所决定的,将一群革命志士的精神面貌展现得非常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石版画制作技术相当复杂,它运用了“水墨不相容”的原理,专用石版经过化学溶液处理后,它的图画区域只吸附油墨,而空白区域只吸附水分,然后石版放在平板的印刷机上,用压力棒均匀地施力,将石版的图画转印出来。
“该作品的作者文国璋先生有一个特别高明的地方在于,画作主体人物的背后,增加了一个默默献花人的背影来作为背景。”于洋介绍道。
“我们可以看到左侧和右侧的两组人物中间有一个空隙,作者通过后面较虚的人物背景,将这两组人物联合在一起。”于洋说,“这是一种线性的构图方法,也是这幅作品的特点。”
经受时间考验的革命友谊
有一种友谊叫革命友谊,它可以跨越时空,经受时间的考验。邓小平到欧洲勤工俭学的时候16岁,所以邓小平在晚年回忆周恩来时说:“我始终把他当作兄长。”
1974年,邓小平到联合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回国前购买了一批牛角面包,这是当年他们在欧洲勤工俭学时特别爱吃的东西。回国以后,邓小平亲自将这些面包一份一份地给周恩来、李富春、蔡畅等当年到欧洲勤工俭学的老一代革命家送去。
这幅作品的标题——“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就是一句誓词,作为共产党员,在入党宣誓的那一刻,我们宣誓的誓词就是一份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