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行维贤 圣德建名鸟巢拾趣泸沽湖“补”过元宵清汤豆腐
第16版: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上一版    
景行维贤 圣德建名
鸟巢拾趣
泸沽湖
“补”过元宵
清汤豆腐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3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补”过元宵

廖天元

  有一次一帮朋友在餐桌上谈起一本书,我发现自己也曾看过,可这书从哪里来?有什么细节?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我对书中元宵节的描写却记忆犹新。

  小说写了四次元宵。第一次元宵节,故事刚刚开始,女主对未来充满幻想,只是“那时她们都不知道,人生馈赠的礼物,早就暗中标好了价格”。最热闹的算第三次,作者整整写了六个章回。作者用一段韵文写就屋外热闹的烟火胜景,结尾却画风一转,写道“纵然费却万般心,只落得火灭烟消成灰烬”。最后一次元宵节,街道照样十分热闹,但也是在这一天,男主从此一病不起。

  很多年后我听了一次讲座,终于明白作者为什么要以元宵节为背景展开故事。老师说,元宵节是中国文化中少有的属于城市的公共节日。有些传统节日是在家过的,比如春节、中秋;有些节日是去大自然中过的,比如端午、重阳。但元宵节的热闹是属于城市的,简单地说,元宵就是一个狂欢的盛会。与伦理型节日相比,元宵节更多赋予人性的解放,它的主题就是玩乐。如此说来,作者安排男主的活动背景真是煞费苦心。

  传承千年,如今过元宵,人们依然喜欢逛庙会、踩高跷、猜灯谜、舞火龙……只是其间的人们,更多几分冷静和平和,文明和儒雅。

  但我很多年都没过元宵了。在乡下工作的八年间,我和当地的群众一道,用声势浩大的另一种形式,把元宵节晾在了一边——这就是正月十四的蛴蟆节。

  蛴蟆两个字的读音有些意思。人们按地势走向,习惯把我生活的区域分成南路和西路。西路人们的口音和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有读“qieme”的,有读“kame”的。这个“蛴蟆”到底指什么?是青蛙?还是癞蛤蟆?大伙莫衷一是。

  不容置疑的是,蛴蟆节是一场地地道道的狂欢。它的由来已有三百多年,背景可以追溯到湖广填四川。产生的缘由,一说把蛴蟆当作瘟神,敲锣打鼓送走以祈福消灾去百病。二说蛴蟆繁殖能力强,在频繁的战乱下,不少地方人口锐减,古人希望像蛴蟆一样快速繁殖,从而人丁兴旺。

  我相信,所有的民俗,传承的一定是文化。向好向善,永远都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追求。不管是送瘟神,还是祈求多子,本质都在祈福。

  每年都有几万人一天之间涌入我曾经工作的小镇,小商小贩为此提前多日做好了准备。从上午八点开始,街头人头攒动,直至摩肩接踵。到了夜间,几万只灯笼点起来,形成移动的“巨龙”。这灯光依山顺势,蜿蜒绵长,宛如璀璨的星河。打头的抬着巨大的蛴蟆灯,随着鼓点喊唱: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人群大声呼喊、放声哄笑,伴着一路冲天而去的烟花,快乐的心情得到尽情挥洒。

  我其时很紧张,担心踩踏、山火、拥堵、闹架……我知道稍有不慎,说不定会“粉身碎骨”。但是,我还是渴望用这样的方式打开传统文化。我非常喜欢历史学家许倬云的一段话:“时间里最短的是人,比人稍微长一点的是政治,比政治稍微长一点的是经济,比经济稍微长一点的是社会,然后是人类文化,再然后是自然。”如果要为此付出代价,我似乎无怨无悔。

  在那个热闹的背后,我常常会想起辛弃疾写的《青玉案·元夕》,里面有国人最熟悉的一句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正宗描写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热闹情景。我从蛴蟆节非凡的热闹中,同样读到了内心的“静”——那个阑珊之地。有人说,有成就的境界是安静的境界,也是寂寞的境界——应该很有道理。

  狂欢过去,西路各地迅速恢复宁静。人们把元宵节放在脑后,该外出的纷纷背上行囊,带着家人的祝福出发,开始新一年的奔跑。

  因为疫情,蛴蟆节和元宵节这类城市盛会停止举办。而此时,我调离那个地方已满两年。有人问我,是否对此有些遗憾?我不知怎么回答。想起了一个诗人写的一句话:人就是如此,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会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会无聊。多像王尔德说的那句话——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

  母亲却有些欢欣鼓舞,她说,一家人终于可以过元宵吃汤圆了。为此她老人家早就着手准备。我不知道,当元宵节到来,我吃着汤圆,听着乡亲们自创的《蛴蟆歌》,会不会感慨万千?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