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感怀奇特的空气“维生素”最是家乡年味浓雪峰山年味
第15版: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新春感怀
奇特的空气“维生素”
最是家乡年味浓
雪峰山年味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2 月 0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是家乡年味浓

余德成

  怎么也没想到,年少时看见的路旁那位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转眼之间就成了自己。然而,无论经历过怎样的阳光雨露和风雪沧桑,那曲耳熟能详的儿歌至今还记忆犹新,“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又好耍,客来吃嘎嘎……”

  说到过年,人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杀年猪、吃刨猪汤。回想起在家乡工作的那些年,只要冬至一过,几乎每天都有吃刨猪汤的邀请。那时的邻里乡亲都亲密无间,家里只要杀年猪,都得请上三朋四友聚到一起吃刨猪汤,那气氛之热烈,且相处和睦、其乐融融。一些在工作中碰到的不顺心或棘手之事,都能在这样的聚会中得以化解。亲情、友情和同事情也能在这样的聚会中得以巩固和彰显。这样的聚会,都是从冬至过后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八九结束。聚会所产生的浓浓情意,深深地植根于每个参与者的内心深处,难以忘怀!四十多年过去了,在家乡吃刨猪汤的情境历历在目,挥之不去,不可复制。

  年少时过年,是盼!日盼、夜盼、天天盼!哪怕是刚过完年,不得不又开始盼!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好的、穿新衣,才能跟随大人们从这家走那家,天天成为座上宾。除此之外,在我的记忆里,更具年味的就是蒸米粉。蒸米粉容易,蒸出清香可口、下锅即散成丝的米粉不是随便一个人能做得到了。在老家的上、下二湾,仅只母亲一人!每到年前的十来天,是我家最为忙碌的日子。我妈除去给自家蒸上两三笼米粉外,还得为上、下二湾的友好邻居蒸个十几二十笼米粉。此时,大嫂和大姐就成了烧火的主力军,老爸和大哥、二姐就专门负责推石磨,磨加有少许绿豆的米浆。在这十来天里,家人们一般都会熬上三四个通宵。

  我妈蒸米粉,有独特的一套诀窍。先是在米筛底部绑上两根与米筛宽度一致的木棒,以便将米筛放到大铁锅时不会被水淹着,再在米筛上面铺上一张大于米筛的纱布,然后倒入一碗米浆,用饭勺把米浆均匀摊开,用锅盖和湿毛巾捂严后开蒸。第一层蒸熟后,揭盖刷上些许菜油,再倒入一碗米浆,如此往复三四十次后,一个与米筛大小、厚三四十层、重二十余斤的米粉便出笼了。然而,此时最高兴的并不是爸爸、妈妈、大哥、大姐,而是我和幺妹。因为馋嘴的我俩又可以吃到米粉的边角料了。说起吃米粉,莫过于就着水豆豉吃!这样纯正的家乡味是我永远的回忆。

  到了年三十,几乎所有在外工作和学习的人们都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回到祖屋,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您好、我好、大家好”的温馨气氛之中。午饭后,各家各户的男女老少,都在本家德高望重的长辈带领下鱼贯而出,来到祖坟前祭祖上香、燃放鞭炮,即恭请已故老人回家过年之意。当然,依照渝东民俗,年三十参与祭祖上香的一定要是儿子、儿媳,孙儿、孙媳以及未出嫁的女儿和孙女儿,已出嫁的女儿、女婿及外孙子、外孙女祭祖上香,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初二或初三给已故老人拜年。但凡已出嫁的女儿、女婿携带后人回老家为已故老人拜年时,在家的儿子、儿媳或孙子都要全程陪同。这一习俗,家乡父老一直沿袭至今,我和我的家人也不例外。

  让乡邻们回味无穷、乐此不疲的是每年的年夜饭。各家各户都会倾其所有、各尽所能、精心配制,将能够搬上餐桌的美食佳肴一股脑儿地搬出来。单家独户者除外,凡是有条件聚会的乡邻,都会将各自准备好的年夜饭,一两家、三五家地汇聚在一起,待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震响之后,围成一大圈,站的站、坐的坐,喜笑颜开地推杯换盏、举杯痛饮,共叙一年来的甜酸苦涩。年夜饭,一般都会延续至深夜,待半夜子时的迎新鞭炮响完后才草草收场。

  回想那些年的三十夜,几乎整夜都有鞭炮声和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烟花,让乡邻们久久不能入睡,通宵达旦地沉浸在喜悦之中,憧憬着新的一年家和万事兴,人顺事业顺,国泰民安宁!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