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塘迁离在骨头里呼唤乡音雪峰山脆柿江南曲科普诗词100首
第16版: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上一版    
堰塘
迁离在骨头里呼唤乡音
雪峰山脆柿
江南曲
科普诗词100首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2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堰塘

罗安南

  初冬,回到长江边的朱沱古镇。这里是我的故乡。

  因要修建深水良港,老街已拆除了好几片偏街小巷。我踏着瓦砾,回到场背后曾经生活多年的赖家院子。站在门前,又见到了满载着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记忆的堰塘。

  这里原本没有堰塘,是一片菜园庄稼地。上世纪50年代末,镇上要求居委会组织居民兴水利挖堰塘。经过半年劳动,一口深两米、约六亩、呈不规则形状的堰塘完成了。因紧靠赖家院子,堰塘得名赖家堰塘。它地处二郎山下,常年有雨水从山上往堰塘内注入,水源充足,水质清澈。

  住家离江边远的妇女们喜欢来堰塘边洗衣裳,塘边时常能听到她们家长里短,相互戏谑,笑声朗朗。男人们也常来这儿挑水回家。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里是周边孩子们的天堂。

  每至入夏,住在赖家院子的十多个男孩儿喜欢跑去塘里洗澡、游泳、嬉戏。我和弟弟就是在这里学会游泳的,然后再跑到长江中去放滩。原本沉寂的赖家院子,因这口堰塘平添了无限生气。

  堰塘里本没有鱼。院子里的陈姓人家常去长江撒网捕鱼,将捕获的小鱼带回放入塘中。鱼慢慢长大了,就有人在塘边伸竿钓鱼。居委会见塘里有了生机,也去买了些鲫鱼、鲤鱼养在塘中,并在塘边钉上“禁止钓鱼,违者罚款”的牌子。

  鱼慢慢多了。夏日清晨,缺氧的鱼儿会浮出水面吐泡泡儿。夜深人静,总听见鱼在塘里蹦跳,跃出水面的鱼足有一斤多,闹得动静很大。那时物资一律凭票供应,吃的东西少,肚里油水不多,老听那些鱼“稀里哗啦”蹦跶,我俩兄弟心活了,便悄悄商量去弄点鱼。

  怎么得手呢?我和兄弟找到竹器社的师傅,用南竹做了20多只竹签,一头拴着两尺多长的鱼线和鱼钩,钩子穿上肥大的蚯蚓,待夜深人静时悄悄下到塘边,将竹签深深地插入塘边泥土中,然后回家睡觉。其实躺在床上毫无睡意,心里老是惦记鱼啊,鱼……

  凌晨5点,天还没亮,我俩便偷偷起来摸到塘边,一块一块收取竹签。嚯,果然有鱼!竟有十多条鲫鱼呢!赶紧收完竹签,将鱼放进篓里,我俩又悄悄溜回家睡大觉了。

  第二天一早,我俩将“战利品”收拾利落,拿平时舍不得吃的油煎鱼,煎得满屋都香喷喷的。虽然一家人都享了口福,连饱嗝都散着鱼香,父母亲却高兴不起来,吃完还厉声批评了我俩一顿:“不准再去弄鱼,这是偷盗行为!”那你们干嘛还吃啊?虽然心头不服气,但我俩此后也没有再网过鱼。

  夏天多雨,有时下大雨甚至下暴雨,山上雨水汇成大大小小一条条山溪注入塘中,不到半天,堰塘水色变黄,水满溢出,流到场背后的水沟,再流入长江。

  此时鱼塘的缺口水流很大,不少鱼儿随水流涌出鱼塘,在沟中“哗哗”游动。我立即回家拿来背篼、撮箕,跑到流水口处接涌出的鱼儿。院子里大人娃儿都拿来工具,在两米宽的流水口和溪沟水处接鱼、捉鱼。一个叫“毛牛”的大孩子,见我桶里有20多条鱼,就悄悄伸手去捉。我赶紧阻止他,却被一把推进水里。我与他打起架来,不一会儿,我父亲赶来拖开我俩,又从桶里捉了几条鱼给毛牛。看毛牛洋洋得意走了,我又不解又委屈。父亲叹气:“哎,他家也穷。都不容易。”

  当天下午,居委会在堰塘缺口处安上了栅栏,又在周围钉上了“禁止捕鱼”的牌子。

  一年遇天旱,庄稼缺水,堰塘附近几个农村生产队代表找到镇上居委会干部商量,同意他们抽水抗旱。那个年代没有电,十来个农民搬来几条龙骨车,轮换着不断摇动水车,堰塘像开了闸口一样,水顺沟流向干涸的稻田。水快抽干了,居委会又请人来捉鱼。待捕鱼人离开后,几个院子的小孩蜂拥而至,跳进污黑的浅水塘里寻觅漏网的小鱼和泥鳅黄鳝,满塘的污泥浊水溅得孩子们满头满脸黑黢黢的。大人们看热了眼,也加入到抢鱼的队伍中,整个塘里成了一锅粥,扑的扑、抓的抓,撮箕、背篼、面盆、水桶……各显神通,热闹非凡。大约一个多钟头后,大家一脸满足回家,准备打牙祭喽!

  堰塘带给我的除了快乐,也有另一种称得上惊吓的回忆。一年暑期,我们兄妹几人带着孩子回来看望父母。父母叮嘱我们不要让小孩跑到鱼塘去玩水。没想到我那6岁的外甥女趁人不备,带着不满3岁的小侄女去塘边捉小青蛙。一个不小心,小侄女滑进塘里,在水里乱扑腾,吓得外甥女哇哇大哭。在塘边洗衣服的冯婶见状,一头跳进水里,将我侄女抓上岸,救了她的小命。我们闻讯买上礼物上门拜谢冯婶,婶子满不在乎地说:“谢啥,救人一命,添人寿缘呐!”

  而今,踏进曾经生活了20多年的赖家院子,眼前情景让人唏嘘不已:院子里原有的十来户人家早已人去屋空,房屋破烂,瓦砾遍地,内外大小天井长满苔藓,院坝荒芜……

  昔日的赖家院子人,今朝去了何处?乡愁顿生,失落的惆怅溢满心窝。我站在院坝堰塘坎边,驻足良久,思绪万千……那熟悉的院落、那熟悉的堰塘,如今虽已荒废,但儿时的美好记忆,永远不会淡出心田。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