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注意三条健康“警戒线”中国已正式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国家消除疟疾认证不吃早饭容易得胆结石吗?老年夫妻分房睡到底好不好?听听专家怎么说
第15版:科技生活·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心跳,注意三条健康“警戒线”
中国已正式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国家消除疟疾认证
不吃早饭容易得胆结石吗?
老年夫妻分房睡到底好不好?听听专家怎么说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2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跳,注意三条健康“警戒线”

  人的心脏一生约跳动25亿~30亿次,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心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波动,平均为75次/分钟,并受到性别、年龄、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即使人处于休息状态时,心脏也在尽职尽责地工作,其中的频率和节律也反映着身体的健康状态,一旦不按照节拍奏乐,逾越“红线”,将给人体带来重大影响。

  警戒线一:超速线

  一般来说,若成年人在静息状态下,心率超过100次/分钟属于心跳过快,医学上称为心动过速。心跳过快除了会引发身体不适,还会损害冠状动脉,严重时可导致心肌缺血或急性心梗。

  面对这种情况,患者应找到诱发心动过速的原因,比如运动、吸烟、妊娠、兴奋、喝浓茶或咖啡等。此时,只要平复情绪,待身体恢复常态,或消除相关因素即可缓解生理性心动过速。

  如果是病理性心动过速,即心率每分钟大于100次但不超过160次,就属于窦性心动过速,表现为心率缓慢加快,多没有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较好。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属于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可达150~250次/分钟,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等后果,危险性很大,应及时就诊,对症治疗。日常生活中,若出现持续心动过速,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接受动态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寻找心动过速的原因。

  警戒线二:慢速线

  心跳太快不好,太慢了也不行。心跳低于6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缓,但专业运动员或长期重体力劳动者的心率一般会低于这个值,甚至会达到40次/分钟,属于正常现象。

  一般人如果平时心跳低于50次/分钟,并伴有头晕乏力、疲劳、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等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因为心跳过慢,同时伴有晕厥的人,可能伴随心脏停搏,心脏失去供血,极易导致猝死。

  警戒线三:起伏线

  如果心跳节律发生紊乱,就像一条曲线一样,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扰。临床常见的心跳紊乱有几种情况。

  一是早搏。心脏工作时,如果提前出现一次跳动,之后停顿一下,这种情况被称为早搏。早搏发生率很高,除了心脏不好的人,正常人在精神压力大、吸烟、酗酒、喝咖啡或浓茶、失眠时,也可能出现。

  二是房颤。主要表现为心跳不规则,可通过发病时的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捕捉并确诊。引起房颤的原因很多,如遗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甲亢等,大量饮酒、过度劳累、吸烟也是常见原因。

  房颤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导致脑卒中,因此一定要及时治疗,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监测心率,按时复查。

  如何稳住健康心跳

  1.补充ω-3脂肪酸

  ω-3脂肪酸有益于心脏和动脉,深海鱼、苏麻油、亚麻籽油、核桃油都含有,其中苏麻油含量最高,ω-3脂肪酸可以有效地阻止肝脏中脂蛋白的形成并加强脂蛋白的代谢,减少血栓形成。美国哈佛医学院从1989年起对76283名妇女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证明ω-3脂肪酸摄入量越高,致命的局部缺血心脏疾病相应危险就越低。

  2.改正不良生活方式

  熬夜、吸烟、饮酒均可使静息心率加快。少喝浓茶,特别是不要在睡前喝;还应定时大便,保持排便顺畅。

  3.控制体重

  肥胖会使心脏负担加重,肥胖者要通过健身运动,调节饮食来保持适宜的体重。体质指数是评定肥胖程度的重要方法。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

  4.规律运动

  定期锻炼,运动强度适宜,会使心肺功能得到锻炼。

  刚开始运动时,最好先进行过渡性训练,开展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健身操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帮助提升心肺功能;也可选择娱乐性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天运动30~40分钟。持续运动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自身状况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有氧还是无氧运动,保持最佳运动心率对运动效果和运动安全都很重要。壮年人的运动心率应基本控制在130~160次/分钟,老人则控制在120~130次/分钟,青少年最好是130~140次/分钟。

  5.减少生活压力

  生活中心态要平和,不要总着急、生气,如果因为紧张、生气的等情况出现心率过快,可以通过听音乐、静心冥想等方式逐渐恢复平静。

  6.药物治疗

  某些疾病如高血压及冠心病引起的心率加快,可根据医嘱服用药物,使心率减慢,保护心脏,减少与控制心肌缺血事件,改善心肺功能,延长寿命。(本报综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