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抗风险能力高于传统职业我国将开发农村公路就业岗位就业问答川渝共建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走廊
第08版:科技创新·人才
上一版 下一版  
新职业抗风险能力高于传统职业
我国将开发农村公路就业岗位
就业问答
川渝共建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走廊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1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0年生活服务业新业态和新职业从业者报告》发布
新职业抗风险能力高于传统职业

  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既要稳住存量也要做大增量。通过培育新职业、拓展新岗位为劳动者提供更丰富的就业选择,正是做大增量可靠且重要的渠道。

  近日,智联招聘联手美团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生活服务业新业态和新职业从业者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9年美团平台上生活服务业新业态交易额达到4837.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5.1%。新业态催生了更多新职业,新职业已成为应届毕业生的热门选择之一。虽然疫情给生活服务业带来一定影响,但活力四射的新业态仍在持续孕育着种类繁多的新职业。

  应届生热爱新职业

  超五成应届生因热爱选择新职业,只有1/4因为收入选择新职业。

  《报告》显示,外卖、团购、闪购、网约车、民宿、主题餐厅、共享出行、轻医美、密室、生鲜零售等新业态,位列2019年美团平台上的新业态交易额TOP10,其中“数字化+生活服务”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占比超一半,“数字化”成为新业态的时代底色。

  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得益于新业态特别是新生活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费需求逐渐个性化、多元化,适应新消费需求、带来新服务体验的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这其中,既有电影、酒店等新旧融合业态,也有漂浮体验、跳伞体验、花艺培训等体验类新业态。这些新业态的发展壮大,自然而然孕育了更多新职业。除需求驱动之外,技术进步也推动了一批新业态的诞生。随着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与生活服务业的加速融合,云健身、云旅行、无人配送等新业态也衍生出一系列新职业。

  新职业发展前景可观

  新职业的诞生与壮大,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显著提高了就业质量。像数字化运营师,目前仅美团平台上活跃商户的需求总量就有数百万人,就业空间十分广阔。相关研究显示,有56.9%的新职业从业者月收入高于6000元,36.1%的从业者月收入高于9000元,21.2%的从业者月收入超过1.2万元。总的看,不少新职业工作时间灵活,收入也不错。

  新职业的茁壮成长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保居民就业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今年以来,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我国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下一步,我们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既要稳住存量也要做大增量。通过培育新职业、拓展新岗位为劳动者提供更丰富的就业选择,正是做大增量可靠且重要的渠道。

  另外,从业者尚未形成规模,但已经伴随新兴行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职业,如社区团购团长,私影行业的观影顾问、版权购买师,轰趴馆的轰趴管家,VR行业的VR指导师,轻食行业的套餐设计师/卡路里规划师,茶饮行业的奶茶试喝员,为宠物研发美食的宠物烘焙师等。新职业源于新业态,培育新职业,要求我们持之以恒地对创新事物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态度,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监管给予新业态、新模式更多合理空间,社会给予其更多包容支持,新职业的发展就会更加顺利,吸纳就业的能力就会更强。

  疫情背景下的职业洞察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这份《2020新业态新职业报告》因疫情的时代大背景,有了更多不一样的洞察。

  一是“可持续”。《报告》调研发现,新职业从业者的职业路径往往开始于爱好和收入,53.9%的因收入选择新职业,50.4%因热爱选择新职业。从调查来看,新职业确实能为从业者提供一定竞争力的薪酬。以数字化运营师为例,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运营师的平均月薪达9571元。84.5%的人愿意向别人推荐自己的“新职业”。

  二是“进击性”。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行业尤其是必须到店体验的新兴业态造成较大冲击,但新职业从业者的信心和热情依然不减,48.2%的新职业者认为自己所在的新兴行业抗风险能力要高于传统行业,44.5%的人认为应该一专多能,增强抗风险能力。66.1%新职业从业者为35岁以下的青年人,面对疫情下新业态的不确定性,他们更具勇气面对新的挑战,16.2%的新职业从业者在自己的人生座右铭中提到了“努力”,排名第一。

  值得关注的是,有六成新职业创业者是连续创业者,凭借对新业态、新职业的热爱,他们保持创业的热情,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创业经历。其中,6.5%的新职业创业者连续创业五次以上。

  助力新职业快速成长

  让新职业更快成长,也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保驾护航。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强就业服务,及时将符合发展趋势、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新职业、新工种纳入《职业大典》目录和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劳动者接触新职业、进入新职业。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院校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完善新职业培训体系,帮助新职业从业者提升技能和职业认同感,拓展职业成长空间。

  推动新职业发展壮大,既有利于保持就业大局稳定,也有助于释放内需潜力、激发发展活力。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新职业走进我们的生活,不断打开新的就业空间。(本报综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