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雄性黄腹角雉。邓根珠 摄 |
黄腹角雉是我国独有鸟种,总数不足5000只,堪称鸟类中的“大熊猫”。在我国,黄腹角雉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在全球,黄腹角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华盛顿公约》Ⅰ级保护动物。
黄腹角雉属于亚热带动物,栖息在海拔600~1800米的林中,夜里树上休息,白天地面觅食,以植物的茎、叶、花、果和种子为食,也吃虫子。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和湖南等地,其中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400多只,约占全球总数的10%,明溪县因此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评为“中国黄腹角雉之乡”。2020年8月18日,央视一套《秘境之眼》播出黄腹角雉在君子峰活动的短视频,鲜活地呈现出鸟中“大熊猫”的面孔。
黄腹角雉跟鸡“沾亲带故”,同是鸡形目雉科动物,因腹部羽毛呈黄色得名。人们总爱用“飞禽走兽”来区分鸟类与兽类,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黄腹角雉就习惯步行,除非迫不得已,一般不起飞,鸡亦如是。雄性黄腹角雉体形较大,羽毛鲜艳;雌性黄腹角雉体形较小,羽毛以棕黄色居多。雄鸟在发情时,撑开漂亮的“衣裳”炫耀舞姿,以求雌鸟欢心。
每年3—5月,成年黄腹角雉进入发情期,雄鸟有一套复杂的“求婚”表演。对此,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作了生动逼真的描述:“项有嗉囊,内藏肉绶,常时不见,每春夏晴明,则向日摆之。顶上先出两翠角,二寸许,乃徐舒其颔下之绶,长阔近尺,红碧相间,彩色焕烂。”面对体魄强健、舞姿优美的雄鸟,雌鸟往往会“上钩”,很快就完成“婚事”。
“婚后”,雌鸟每隔1日产下授精卵1枚,一年最多产6枚,一般3~4枚。黄腹角雉的蛋比鸡蛋稍大,棕色或土黄色,表面有斑点。蛋产齐后,孵化任务由雌鸟承担,雄鸟充当“保安”。只是这个“保安”不称职,起先坚守岗位,后来无影无踪,“强盗”乘虚而入,前来夺蛋。一场“巢内争夺战”就此展开,可怜雌鸟孤军奋战,损失惨重,导致孵化成功率极低,只有10%左右。
黄腹角雉的天敌很多,主要有鸦科的松鸦、鼬科的黄喉貂和猫科的豹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