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i+”创新创业大赛进入复赛 重庆站20强团队“出炉”渝企造出全球最小5G模块鲲鹏应用创新大赛重庆赛区启动报名图片新闻重庆市基础信息系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蚕丝为“线”修复缺损神经重能集团科技公司挂牌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科创板
第02版:科技新闻·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电子“i+”创新创业大赛进入复赛 重庆站20强团队“出炉”
渝企造出全球最小5G模块
鲲鹏应用创新大赛重庆赛区启动报名
图片新闻
重庆市基础信息系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蚕丝为“线”修复缺损神经
重能集团科技公司挂牌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科创板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8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蚕丝为“线”修复缺损神经
重庆“蚕丝人工神经”达国际先进水平

  本报讯 (重庆日报记者 罗芸)以晶莹蚕丝为“线”,修复缺损神经。8月7日,记者从市畜牧科学院获悉,该院蚕业研究所的蚕丝人工神经项目,经专家评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东、江苏等地风投公司,争相前来洽谈合作事宜。

  记者在该研究所看到,一只白色大鼠在食物引诱下,正在特制跑道内活动。

  “3个月前,这只大鼠的左后腿做了蚕丝人工神经植入术。”蚕业研究所副所长周婵介绍,“我们对这只大鼠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进行了测试,发现蚕丝人工神经的修复效果,与自体神经移植相当。”

  自体神经移植,是指从自身健康神经中截取一段植入缺损神经中。从术后恢复情况来看,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往往会让作为供体的健康神经恢复缓慢;而植入的神经轴突又容易无序生长,严重影响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2010年,周婵开始研究蚕丝人工神经。在财政资金资助下,市畜科院成立了蚕丝及关联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中心,有固定科研人员十余人。

  “科研人员利用蚕丝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等优异性能,以处理过的蚕丝为‘线’,来修复神经缺损,不断探索蚕丝在医用材料中的应用。”市畜科院院长刘作华告诉记者。

  经过不懈努力,团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直径1毫米的圆柱体横截面内,这些蚕丝可以组成有6000余个孔洞的‘轨道’,横截面与莲藕横截面类似,可以让单根神经轴突的单个细胞通过,确保再生的神经轴突纤维能有序生长,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恢复神经功能。”周婵介绍。

  国外最新研究显示,在直径1毫米的圆柱体横截面内,这类人工神经现在最多可以做到数百个“轨道”。周婵团队目前的研究达到的轨道数量,已与坐骨神经中的轴突数量相当。在本月初的评审中,来自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院校,科研机构的11名专家认为,该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每年我国有30万至45万名神经损伤病患,大多通过自体神经移植进行修复。

  广阔的应用前景,已吸引广东、江苏、四川、重庆等地的风投公司同时瞄准该项目。他们正积极与周婵团队接洽,希望加快这一项目的产业化进程。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