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部分童书相继陷入争议旋涡,被质疑“美化自杀”、内容不适合孩子阅读等。这引起了一些家长的担心,一场“阅读保卫战”正在进行中。有家长整理出一份“排雷书单”,还有家长发出疑问:如何为孩子选到合适的读物?针对家长“选书难”的问题,专家倡导“分级阅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不同认知能力为他们推荐合适读物。如何让孩子更好地阅读,是家长、老师、作家和出版从业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有些童书内容不适合孩子
“我受不了练钢琴了,不想练了,都想自杀了”“我并没有摔到地上,却坠入了一个绚丽无比的隧道里”……有网友在多篇儿童文学作品中发现了这样一些片段描写,其内容包含自杀情节,甚至美化这种行为,发到微博上后,很快引起网友特别是家长们的反感。不少人在网上提出疑问:“这些内容适合孩子读吗?”
与此同时,一份“排雷书单”在微博、微信等平台疯转,其他一些童书也被指有描写不良习惯、负能量较多等问题。其中,某书被质疑的内容是“偷奸耍滑”“给同学起外号”,甚至有些书籍中被指部分内容“涉黄、涉暴”。
对此,有家长发出疑问:还能放心地让孩子看书吗?
创作者要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
对于家长的担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表示理解,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年龄越小越无法分辨作品里的形象、词汇、句子所表达的含义。如果童书作品中经常出现脏话,就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社长王泳波认为,少儿读物与其他读物最大的差异就是面对的读者是未成年人,因此在题材上必须有禁忌,如自杀、性等,不应该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他指出,自杀与死亡不同,后者是自然现象,前者却是负面行为,很容易误导青少年。少儿读物传递的,应该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儿童文学评论家李东华表示:“童书不能把有些容易引起少儿不适的内容诸如性、暴力等直白地、不加修饰地呈现出来,同时,它又要能够直面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难题,包括性教育、死亡教育等,给予儿童温暖的抚慰和真切的指引。”
也有家长呼吁,童书应该像电影一样,从内容上进行分级,在封面上标明内容和题材适合的年龄。对此,儿童文学作家孙玉虎认为意义不大,“电影分级”可以禁止不符合年龄的观众进入电影院,但是“童书分级”操作起来难度太大,“只要你无法做到阻止一个儿童接触到不符合等级的图书,‘童书分级’就是一个伪命题。”
操作起来难,这正是童书内容分级面临的困境。但王泳波认为,如果能在行业内形成指导性意见,甚至在理论上有法律支撑,就能从源头上规范童书写作,形成“作家创作慢一点,少儿出版精一点”的行业氛围,让童书出版更健康。
为孩子选择可读又适读的书
分级阅读的概念最早由一些西方国家提出,在中国,分级阅读概念的提出与实践已起步,2008年广州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成立,2009年北京召开中国首届分级阅读学术研讨会,但对于分级阅读有无必要,社会上依然有不同的声音。
“如果只是按照孩子的年龄推荐读物,这样的分级意义不大。”湖北柯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四年级,由于从小就注重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女儿现在已经能读很多成人看的书籍了。她认为即便是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如果单纯告诉孩子只能看适合她年龄段的书,可能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
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王林表示:“分级阅读的核心是让孩子的阅读更加科学化,虽然不能保证完全科学化,也不能保证覆盖到所有孩子,但是能做到尽量科学化,尽量贴近大部分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
那么,如何制定科学的分级标准,为孩子选到合适的书?知名童书研究者王林指出,阅读分级是一项复杂工程,制定分级阅读标准需要考虑语言要素的难易、读者的不同背景等,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儿童文学等多个学科,还要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持,因此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目前市面上标明分级阅读的书不少,国内对分级阅读还处于摸索阶段。
王泉根提出,分级阅读应该遵循“服务大多数”“群体性差异”“量身定做”“儿童本位”四大原则,调动包括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儿童文学、儿童编辑出版、儿童阅读推广、儿童图书馆、儿童图书营销等方面专业人才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做好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