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CEO叶雷。 |
本报讯 (记者 沈静)坐落在重庆空港工业园的一家看似普通的医药公司,却是中国“钽”领域的NO.1,这一切离不开业界公认的“中国多孔钽之父”——叶雷的倾心投入和团队的共同攻坚,回忆这一路“钽”途,叶雷坦言,有责任感,不走现成的路,是作为一个企业家、发明家,首先要具备的品质。
从销售转型研发制造
与其他公司的装修不同,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下称润泽医药)大厅是一面高约7米、宽12.7米的知识产权墙。在润泽医药董事长兼CEO叶雷看来,这面墙背后承载的是公司十年来专注于多孔钽材料研发的心血,也是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雄厚实力,是最值钱的“家底”。
在进入多孔钽骨填充材料领域之前,润泽医药主要从事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代理销售,并逐步酝酿出从代理销售进入上游生产制造的转型思考。医疗器械行业细分领域众多,选择什么样的赛道进入对企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当时润泽医药准备进入的是国产替代进口势头正旺的钛合金医疗制品领域。
2006年,叶雷在与医学界的专家闲聊公司即将步入医疗器械生产领域的规划时,偶然获悉了美国Zimmer公司的“股骨头坏死重建棒”结构及组成是由多孔钽材料制成的骨小梁结构的骨金属材料制成对应现有金属材料有无法比拟的医疗价值信息之后,经过进一步的资料搜寻和专家咨询,最终放弃了研制钛金属材料的医疗器械规划,而选择与多孔钽金属材料结缘。
沿着这个方向,润泽医药在未知的领域中打开了新的市场,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个市场并不小,光是在我国每年就有超过100万患者需求。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7—2022年中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骨科耗材市场规模达到418亿美元,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预计,到2024年,全球骨科耗材市场将达到530亿美元,2016—2024年复合增速约为3%。
打破壁垒获取专利
虽然现在润泽医药有过千的专利,但在早年的工作中,也曾因为忽视知识产权,而付出过惨痛代价。那时,叶雷开发了一款药品,还获得了批号,随后草率地交给了一家药企生产,以为从中提成就可以了。然而始料未及的是,这款药品上市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无奈叶雷没有掌握知识产权,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喝汤”。吃一堑长一智。在成立润泽医药之后,叶雷就把获取知识产权定为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在确定新的科研项目之前,一定要思考和探索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如何绕开美国Zimmer公司的多孔钽材料制备工艺专利壁垒,制造出符合临床孔径、孔隙率、连通率和弹性模量等技术指标要求的多孔钽材料?如何实现符合临床要求的多孔钽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如何实现符合临床要求的标准规格型号加工和个性化定制?如何实现多孔钽金属材料的质量标准化、国际化和升级换代……润泽医药创办到现如今,这些难题,一直困扰着叶雷。“在与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钽粉生产企业的充分交流与合作中,以现有金属多孔材料植入物‘与宿主界面不融合、力学性能不匹配、组织再生在植入材料内部的物质传导受阻’的三大共性问题为抓手,通过不断的自我认知和沉淀,逐一破解了以上难题。”叶雷回想道。
未来着重关注科技创新
建立和健全重庆介观医用多孔材料研究院暨介观多孔材料部企联合实验室、重庆医用金属材料工程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陆军军医大学物理与生物医学交叉实验室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坚持科研创新之路,做好多孔材料研究室、医学基础研究室、生物力学研究室、临床应用研究室的人才引育、课题设计、项目立项和成果验收与转化,应用科技力量不断创新创造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叶雷说:“未来将在多尺度双连续多孔钽金属材料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医用多孔材料的结构创新和成果转化,让更新更优的多孔钽金属骨填充材料不断上市,更注重产权与知识产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