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一群活跃在大山深处的扶贫干部抗疫中的白衣天使科技先锋谈
第06版:科技创新·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图片新闻
一群活跃在大山深处的扶贫干部
抗疫中的白衣天使
科技先锋谈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6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群活跃在大山深处的扶贫干部

罗安会

  在江津南部山区的高山深处,活跃着一群年轻的村干部。他们栉风沐雨,为山村脱贫挥洒着青春与汗水。

  初夏,雨,天气清凉。我随江津文联的文艺家们来到嘉平镇大垭村,见到了这群可爱的年轻人。

  此时,雨停了,风静了。我们坐在扶贫攻坚讲习所,倾听大垭村党支部副书记徐秀娓娓讲述那些“接地气、冒热气”的平实而感人的故事。

  重庆市级贫困村大垭村地处江津与綦江交界处的大山深处,海拔600~800米,幅员面积10多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人。一进垭口,山高路险、峰峻谷深,土地贫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观念陈旧,当地经济落后。

  十年前,这里山路泥泞,村庄落寞,土坯房摇摇欲坠,院落杂草丛生;村民买油称盐也要走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儿童和老弱病患相依为命,在贫困中苦苦挣扎。那时候,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就有92户324人。

  2019年脱贫的春风吹拂着这个贫困村庄,在政府号召下,党员、驻村干部吹响了脱贫攻坚集结号,“两不愁三保障”的攻坚目标,由扶贫村干部响亮地喊出来。

  要想富,先修路。区镇领导从修路入手,短短两年,连接嘉平镇的公路扩宽硬化了,乡村公路修通了,村里的大清路、月垭路、大店路顺利硬化完成了,阻隔山外山内的交通瓶颈打通了。此刻,行走在宽阔的水泥路面上,山上山下满目苍翠,云雾缭绕,植被茂密,景色迷人,一股浓浓的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

  要想脱贫致富,人是第一因素。大垭村党支部一班人首先建章建制,夯实根基,实行分管领导“挂责问效”,选拔优秀扶贫干部,处置不称职干部,将责任分解压实到每个人。他们按照镇政府制作的村级作战地图,将贫困人口精准落实到每一个位置,实现帮扶干部“挂图作战”,精准到不落下一户贫困户,不落下一个村民。这群年轻人,个个胸怀大志,脚踏实地,出手不凡。

  大垭村第一书记曹承,每天早起,行走在乡间路上送贫困户陈登万的儿子到江津儿童康复中心检查,让身患癫痫多动症的孩子得到了免费治疗。以心换心,村里的严先文老人把驻村干部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他临终前说,希望驻村干部能为他送终。老人离世后,驻村干部为他抬棺送最后一程,让他入土为安。

  区人大代表杨艳,除了勤勤恳恳做好手里工作,还利用朋友圈变身为“带货网红”,通过各种渠道为22户贫困户销售鸡蛋8000余枚,帮他们增收14000多元。村民们把她当成贴心人,她的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

  80后大学生陈伟毕业后,放弃白沙的国家级重点职高的工作,带着妻子和女儿扎根大山,成为一名教育扶贫志愿者。他也有“私心”:他的爷爷奶奶在乡里,他要回来绕膝尽孝。但他还有更重要的使命:教书育人,帮助山里的孩子成才,成为对国家有用之才!

  扶贫队员吕周林在日记中写道:“不脱贫,不脱钩;不致富,不出村;不小康,不罢休!”虽然扶贫工作艰辛,扶贫人清贫,但一看到群众眼巴巴地盼着,他就感觉肩上担子有千斤重,他宁肯自己多受累,也要让群众奔小康。

  “白衣天使”郑青松,这位只懂医学知识的腼腆小伙子,在扶贫路上硬是将自己打磨成了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做事干练利落的风风火火的村干部。

  村干部年轻,有冲劲,有情怀,办法多。他们迎难而上,各显神通,为扶贫攻坚出力出招。在他们的帮扶下,深山中的产品和山货搭上了“农户+合作社+电商”的销售快车,“来自远山的味道”秒变抢手货。他们还设置产业指导员2名、电商5家,利用网络媒体、微信朋友圈、QQ、短信等方式实现销售收入15万元。此外,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果园务工以及贫困户入股分红,村民收入直线上升。这两年,累计完成CD级危旧房改造95户,全村建卡贫困户92户已经全部脱贫;提供公益性岗位25个,安置建卡贫困户25人,累计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5人,带动就地务工100余人,大垭村被认定为充分就业村。

  扶贫路上多艰辛。在这条崎岖路上,这群年轻人哭过笑过,流过汗也流过泪,但他们说,将最美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大山深处的父老乡亲,用奋斗换来这片大山的蝶变与腾飞,值!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