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写“书”为爱痴狂七牌坊的通商大道一座径流式电站的防汛宣言飘在心空的云彩
第16版: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上一版    
父亲写“书”
为爱痴狂
七牌坊的通商大道
一座径流式电站的防汛宣言
飘在心空的云彩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6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写“书”

周成芳

  我家书柜上存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独有一本格外醒目。它的尺寸比其他书略小,封面是一张全家福照片,面上套了一层薄薄的塑料膜。书名为《我这一家》,全书100余页,图片文字各占一半。“书”的装订也很简单,一眼便知是小型文印店的杰作。当然作者也不是什么名家,而是我的父亲。

  父亲在上世纪60年代从事过语文教学工作,一直热爱写作。他在铁路局工作的那几年,给母亲写的家书堆成了小山。退休后写作便成了父亲最大的乐趣。

  我家居住在场镇上,为补贴家用,父亲退休后便利用自家店铺经营一些日用品。他每天安安静静地坐在柜台前守店,生意清淡的时候就专心写作。

  父亲的写作内容主要围绕咱们这个家。与妻子是何年何月相识的,生活多年共同经历了哪些事,他的三个子女的成长经历以及现在各自的情况,当然主要是以我母亲为主。他为母亲单独写了一篇几千字的文章,标题为《爱妻国菊》。

  父亲每天足不出户,终日坐在柜台前奋笔疾书,偶尔有顾客来买东西,他还沉浸在写作中,顾客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离开,他都毫无察觉。母亲骂他不务正业:“一天正事不做,就搞这些。”父亲连连点头认错。他在子女面前很威严,对妻子却一向言听计从。

  母亲吵归吵,对父亲的写作并没真正干涉。父亲生性内向,几乎没有任何的社交活动,对这唯一的兴趣母亲当然支持。父亲写作的时候,母亲会主动承包全部家务活。有时到了吃饭时间,父亲仍然在埋头写作,母亲便将饭菜端到他的面前,温和地提醒他:“趁热吃了再写。”

  父亲的手稿完成得差不多了,他就带上厚厚的稿子拿到镇上的文印店,准备打印成册。

  父亲的字都是草书,工作人员看起来很吃力。父亲就一字一字地给他念,念到一些精华段落时,他还会补充介绍文字背后的故事。比如念到与母亲初次见面那段,他特意补充说明母亲梳着长辫,身材娇小,笑起来脸上还有酒窝。念到两个哥哥前后考上大学的那段时,他一下子兴奋起来,对工作人员说:“当时你可能还小,这事在咱们这半条街都有影响力呢,隔壁老街坊还特意为兄弟俩一人缝了一套新衣服。”在念到我初中时第一次上台表演小品获全校第一,还参加过县里的演出那段文字时,他忍不住又激动地对打字员说:“当时台下的观众可是成千上万哟!”

  父亲就这样一边念稿,一边详细补充,有时还辅以手势。文印店老板对我母亲说:“都说周伯少言寡语,我看他说起你们一家人时,真是口若悬河。”

  父亲的文稿反复修改多次才最终定稿。他又从家里搜集了一些照片,有全家福,有他与母亲新婚时的合影,有母亲后来的工作照,有大哥、二哥在大学校门口的留影,也有我少年时代的青涩照片。不少老照片已经泛黄了,有一张特别珍贵,是我幼年时与母亲的合影,照片背面父亲的钢笔字还清晰可见:“小芳3岁,母女留影。”

  工作人员将照片全部扫描进电脑里,并进行精细化处理。父亲很认真地与他一起商量如何排版更美观,哪些照片该配在哪些文字旁。

  父亲主编的文集终于制作成功,他装订成了一本精美的册子。封面是全家福照片,封二是他自己写的序言,最后一句是:“我一辈子工作认真负责,妻子善良能干,三个子女都已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我很满足。”

  父亲的文集完稿不久,便因脑溢血突发离世,临终前没有留下一句话,他精心制作的那本“书”便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