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远志在指导农户如何科学嫁接果树。 |
“如何把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让广大贫困户有自身发展致富的能力,巩固长期脱贫成果,是我们基层科技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刘远志说。
近年来,刘志远一直战斗在产业扶贫一线,带领贫困户积极开展农业项目培训、创新产业扶贫方式,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和敬重。
依托基地产业
发挥叠加效应
刘远志告诉笔者,涪陵区义和镇有“四大产业基地”,每个基地各有特色,形成差异化发展,从而发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笔者了解到,目前,笋竹产业基地种植了2300多亩竹笋,其中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种植了约1300亩竹笋,远销全国各地。同时,刘远志还组织当地百姓举办竹笋节,拓展销路、扩大影响。
在柑橘产业基地,刘远志指导农民在高峰、镇安种植了5000亩晚熟柑橘,每年的1—4月份是晚熟柑橘采摘时期,与当地文旅结合起来,让旅客到基地采摘,把体验与旅游融合发展。
利用石堡、机房、高峰、松柏等村富余发展葡萄种植基地,形成规模效应。目前,石堡村张家坝葡萄示范园成功创建涪陵区科普示范基地,成为当地有名的精致休闲体验观光采摘园。
“目前,我们在临江村、黄草村、石堡村等的果树种植基地,已种植了1500亩李子、500亩樱桃、1000亩杨梅。”刘远志说。3月临江村的李花赏花季,4月樱桃采摘节,5—6月的李果采摘节,果树次第开花,赏花采摘十分红火。同时,在石岭村、庄子村种植蜜柚4000亩,通过电商平台远销海内外,帮助贫困农民提高了经济收入。
拓宽产销渠道
因需开展培训
“在传统农业产销模式下,义和镇果农菜农各自为阵,全镇蔬菜水果产业受物流、市场因素等限制,发展不持续、不长久”。刘远志说。
面对传统农业产销现状,刘远志主动出击,整合乡镇资源,开展“农户+合作社+企业+超市”新型产销链模式。
2019年6月19日,刘远志成功对接重庆新大兴集团,签订葡萄、李子、竹笋、火龙果、羊肚菌、蜜柚、晚熟柑橘默科特、土鸡、脐橙、血橙、蔬菜等农副产品等基地战略合作意向协议,实现镇村社、企业、合作社、农户(重点是建卡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互惠共赢。
刘远志告诉笔者,义和镇耕地面积61131亩,其中水稻23560亩、玉米11120亩、蔬菜22000亩、榨菜30000亩、柑橘30000亩,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辖区贫困户833户2513人,对规划种植产业贫困户465户建立了产业扶贫“一户一策”台账,对产业扶贫进行了动态管理。
对此,刘远志分门别类对种植人群定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大大提高了贫困户种植和管理能力,也增强了他们靠技术致富的信心。近年来,参加培训的贫困户达800余人次。
积极开展活动
加强科普宣传
“身为义和镇科协副主席,基层科技人员,我有义务有责任将科学知识、科学技能传播到全镇的每家每户,帮助他们提高技术和生活等方面的认知。” 刘远志说。
为了做好科普工作,刘远志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常常协调、对接、组织市内外专家开展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关知识的普及。平时,他利用赶场日组织开展农村专业技术宣传普及活动,设立宣传站,制作横幅,广泛宣传实用技术、如何鉴别农村假冒伪劣产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法律法规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科普知识。
在刘远志的积极努力下,涪陵区科协牵头邀请重庆大学国培基地教师、渝商学堂执行校长刘兴泽来基地,就农产品品牌营销及包装知识进行讲解,让农户走出传统销售意识,树立起现代营销理念。同时,还邀请区农业农村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技术指导员宋明华等农业专家分别就合作社建设、农业环保、蔬菜种植等技术作讲解,组织学员进行实地现场指导,召开院坝会与学员进行交流,不断提升农民科学种植水平。
下一步刘远志有何打算,他说:“在涪陵区科协的指导下,紧紧围绕贫困户所需所求,突出重点,更接地气、更惠民生的服务于民,让广阔的农村开出科技富裕之花。”
人物名片
刘远志,中共党员,涪陵区义和镇科协副主席、农业服务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