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庭 24年来为桥梁“问诊把脉”李贤勇 发现“重庆密码”的水稻专家
第04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周建庭 24年来为桥梁“问诊把脉”
李贤勇 发现“重庆密码”的水稻专家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5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报道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李贤勇 发现“重庆密码”的水稻专家

本报记者 李彦霏

  摘掉了重庆“劣质稻产区”帽子的李贤勇,躬身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里,如今和团队继续着绿色轻简淹水直播稻品种创新与技术推广。  

  心系乡亲毅然学农

  原本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李贤勇,回到农村老家后,乡亲们纷纷向他求助,想让他教教他们如何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怎样选用好品种,怎样种植省力、省工、产量高等。

  乡亲们的话让他陷入了思考,他立志要帮助他们,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植方式。经过努力,他考上了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的研究生,改行学农。毕业之后他选择了当时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作为研究方向。

  恰恰在那个时候,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杂交水稻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农业科学领域前辈的光芒耀眼闪亮,填补了水稻研究领域的大量空白,让刚刚踏出校门的农学学生们迷失了方向。李贤勇笑道,这些研究太厉害了,自己研究找不到切入点。但是经过了两年的工作实践,李贤勇一次次往返于农技站、乡镇、农户之间,越是接触越是发现了更多的实际问题,越是深入研究越是觉得值得、有意义。

  重庆地区受地形和气候影响,水稻生长前期日照少、后期酷热难耐、灌浆时间太短,既不利于高产,又不利于提高水稻品质。通过多年的积累,在2002年,重庆首个三级优质稻“Q优2号”诞生了,由此摘掉了“劣质稻产区”的帽子。Q优”,Q是“重庆”中“庆”字拼音的声母,表明稻种是重庆培育出来的。“Q优系列”不仅仅改变了本地水稻不佳的局面,还向外输出了大量优质品种,如今已覆盖了整个南方稻区。据统计,累计水稻种子推广应用1.5亿亩以上,增收100亿元以上。

  努力攻关水稻淹水直播

  李贤勇提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市场和生产的要求下,需要科技工作者研究出更加优异的稻种,这样的需求同样摆在了李贤勇的面前。

  据了解,播种和栽插是制约丘陵山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主要因素,是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直播稻取消了播种和栽插环节,是一种节本高效的水稻生产方式。目前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必须将田里的水排干,进行露地直播,淹水就会烂种死苗;然而,露地直播需要放水开厢,费力、费工,必须施用不利于环保的大量除草剂和防止鼠雀危害的拌种剂,且因灌溉水和降雨导致肥料流失较大。培育出一种能在水中发芽生长的品种,成为摆在李贤勇及其团队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经过近十年潜心研究,李贤勇和团队在数万份资源中找到了能在水下发芽生长的基因资源,获得了相关发明专利,培育出适合淹水直播的品种。为了尽快在大面积生产中推广,李贤勇及其团队编制和发放技术小册子、录制教学短视频并通过网络发送给农户,经过三年的示范,用现场演示打消了农户的疑虑,得到了认可。今年,李贤勇和团队正在重庆20个水稻主产区县开展规模化淹水直播推广示范。用淹水直播种植水稻,农户不用再经历传统的育秧、插秧过程,也不用排干水后开厢,极大地节约了人力,使水稻种植更加集约化、规模化;以水压草,既可减施除草剂,又能防止鼠雀危害,有利于环保;发挥稻田储水功能,减少肥水流失。

  除了推广水稻淹水直播,李贤勇和团队还在为重庆米从二级优质向一级优质冲击而奋斗。

  此外,李贤勇还提到重庆对人才、科研的重视,给了他们更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与其他省市的科技工作者交流时,让他更明显地感受到重庆给人才的支持具有覆盖面广、政策多样、帮助力度大等特点,实实在在地让科技工作者安心科研,去接触更广阔的科学世界。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