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庭 24年来为桥梁“问诊把脉”李贤勇 发现“重庆密码”的水稻专家
第04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周建庭 24年来为桥梁“问诊把脉”
李贤勇 发现“重庆密码”的水稻专家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5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报道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周建庭 24年来为桥梁“问诊把脉”

本报记者 李霜

  桥梁久经风霜,虽然外表恢宏大气却有“病”难言。周建庭教授24年来,一直致力于让桥梁“开口说话”,精准“治疗”桥梁隐蔽病害。

  为给桥梁“看病”留重庆

  周建庭,浙江金华人,今年48岁,16岁便离开家乡到重庆求学。校园时期,周建庭求知若渴、书不离手,每天三点一线往返于教室、图书馆、寝室。也正是由于他“钻入书堆”的学习态度,筑牢了他的学术基石。

  “在我国众多的桥梁中,至少三分之一以上存在结构性缺陷或不同程度的功能失效隐患,需要定期进行人工检测。每座桥梁的检测需耗资数万元乃至数百万元”。周建庭偶然看到这则消息,让他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桥梁安全评价与加固技术。

  1996年,周建庭24岁,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国内首次提出并构建了“截面转换加固T型梁桥理论和技术体系”。为了有更多机会给桥梁“看病”,周建庭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留在了重庆。

  “就像医生必须要看到病人,我给桥治病肯定也要经常见到桥才行。”周建庭说。在对桥梁进行监测、测试时,有时工人不好施工,他就要亲自爬上去弄,高达几十米的桥塔他都爬过。重庆俨然成为了周建庭的“野外实验室”。

  让桥梁“说”出病害

  周建庭爱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一名专门为桥梁‘看病’的医生。”24年来,他带领团队研究桥梁内外隐蔽病害的诊断难题,因此练就了一套给桥梁诊断“内科”疾病的本领。

  桥梁隐蔽病害不易察觉、难以诊断,已成为桥梁管养的痛点和难点。为了让桥梁“说话”,周建庭先后研发了10余种桥梁检测、诊断和加固创新理论和技术,负责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型桥梁安全远程实时监测成套技术开发研究”的安全评价核心研究工作,建立了国内首个桥梁远程集群监测评价系统。

  周建庭牵头完成的“公路桥梁检测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和装置的研发,让桥梁“说”出自己的疾病并给予精准治疗,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为桥梁“开处方”

  周建庭会“看病”更会“治病”,他的足迹遍布巴山蜀水、雪域高原,已为全国2000余座桥梁“开处方”,经过他的“妙手回春”,桥梁转危为安。

  周建庭教授致力于桥梁加固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他主研的“公路在用桥梁检测评定与维修加固成套技术”攻克了桥梁技术状况与使用功能评定、质量与耐久性检测评价、旧桥检算与承载力评定等方面的多项国际性技术难题。

  针对国内外众多桥梁亟待加固处置的问题,周建庭带领团队开发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已成斜拉桥合理更换拉索、基于位移影响线的体外预应力加固连续刚构桥快速设计等4项实用加固技术。在重庆、云南、西藏、四川等地建立了加固示范工程,让桥梁重新焕发“青春”。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