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段时间教育部宣布要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并主要向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的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倾斜后,近期,多所医学类高校发布研究生扩招的消息,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力度。此外,公共卫生人才流失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已有省份率先发文保障人才待遇。
公共卫生等领域人才不足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翟双庆、焦楠等人撰文指出,本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医护人员存在着“规模和结构上的人员缺口问题”。他们认为,在面对突发疫情时,我国暴露出临床与护理人才短缺的问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以及中医药相关专业人才缺口十分严重。
翟双庆等人认为,除了公共卫生处于“用时急、不用闲”的状态致使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甚理想外,在招生中也有一些不合理现象,如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大、报考人数多、分数也高,而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的社会吸引力弱、专业设置数也相对少。
“新冠肺炎疫情凸显我国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储备的不足,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从今年开始大规模扩招,可以应对未来5~10年高层次人才的缺口。”山东省预防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会委员、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董兆举说。
多所医学高校计划扩招
教育部在3月6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2020年要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主要向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的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集成电路、软件、新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倾斜,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
据此,陕西中医药大学日前宣布,2020 年该校共争取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834名,实现历史性突破,将有利于更多考生继续求学深造,增强自身素质,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年共招收硕士生 1202 人,今年则希望招生超过1400人,整体增加20%左右;宁波大学瞄准重点行业,无缝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需求,增量指标重点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制药、生命科学、集成电路、软件、新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数学、物理等国家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倾斜,为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的精准供给。
如何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在这次疫情中,大量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竭尽全力共同遏制疫情蔓延,这些“逆行者”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赞扬,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认为,人才培养必须以胜任力为导向,而公共卫生体系人才的胜任力,须与当今人群健康需求和挑战相适应。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除了要肩负起应对传染病和慢性病双重负担的重任外,同时也面临着全球化、科技进步和人口结构变化等重大挑战,因此要注重系统思维。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何纳认为,国家学科评价指标应该更加科学,兼顾不同学科的特点。公共卫生学科面向人群,强调现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评价上除了考虑其发表的学术论文影响因子外,还应重视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实际贡献,引导公共卫生师资队伍和整体人才培养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从这次疫情防控来看,大数据、信息化与临床更紧密融合,在学科交叉下产生的新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公共卫生领域,这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