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写生构建成渝经济圈东北门户的思考鼓励引导农村人才返乡入乡创业牵住创新“牛鼻子”走好科技先手棋
第06版:科技创新·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黄山写生
构建成渝经济圈东北门户的思考
鼓励引导农村人才返乡入乡创业
牵住创新“牛鼻子”走好科技先手棋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4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江热议

构建成渝经济圈东北门户的思考

陈钢

  谋好一域,以利全局。成渝经济圈东北地区不仅战略地位特殊,是承接长江经济带的重点节点、连接陆上丝绸之路的前沿门户,而且政治意义重大,是秦巴地区脱贫攻坚的主要战场、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示范窗口。由此可见,构建成渝经济圈东北门户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交通联畅,打开生气门。成渝东北地区自古就是“陇蜀雄关、秦楚咽喉”,险峻奇特的地理地势,形成了与华中、华北、西北地区的天然屏障。随着社会发展,成渝两地为打通交通瓶颈,规划建设了一批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重大设施,但覆盖密度、通勤能力仍然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成渝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鉴于此,需要按照“纵横交错、外联内畅”的思路,再行论证规划一批重大交通设施。一是横向规划建设达州—开州—巫溪—十堰的高速铁路,万源—城口—十堰高速公路,打通成渝东北地区承接华中、华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二是纵向规划建设安康—奉节—张家界高速铁路,打通渝东北连接华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三是根据成渝东北地区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整体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公路。这样,成渝东北地区就会成为承接华中华北地区、连接华南地区的桥头堡,发挥着成渝经济圈东北门户的承接、集聚、带动的重要作用。

  农旅融合,打理会客厅。成渝东北地区位于生物多样性地带,“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但受制于交通条件和功能需要,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为经济优势,产业支撑能力较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乡村振兴任重道远。鉴于此,需要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争取国家农旅结合试点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着力培育生态产业体系,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一是根据地域特点、产业基础和资源类型,秉承“产业景观化、景观产业化”的理念,按照“一园一业、一园一景”的思路,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省市、区县、乡镇三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把园区建成集旅游观光、体验休闲、科普教育、消费扶贫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体验区,再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野生活。二是系统设计财政、土地、金融、人才支持政策,激励省市级国有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到成渝东北地区建设经营产业园区,把“三乡”人才“请进来、引回来”,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领带动农民“有事做、有钱赚、有尊严”。三是依托资源禀赋,打破区域壁垒,统一景区规划、建设风格、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发挥自然、人文景观的观光、度假、休养、科考、探险多重功能,让旅游者在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这样,成渝东北地区就会成为“农村自豪、城市向往”的会客厅,发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的示范作用。

  城镇集聚,打造安乐窝。成渝东北地区地处巴渝腹地,“历史悠远、人文厚重”,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公共服务偏重失衡,人们纷纷离乡背井、四处落户,城镇不再繁华、乡村一片凋零。鉴于此,需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争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提升城乡品质,缩小城乡差距,打造“住得安心、过得幸福”的安乐窝。一是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依托秦巴山脉和交通动脉,系统规划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市级中心镇和示范乡村,以区域联通联动资源、以政策开放聚集要素、以广阔空间承接产业、以生态环境彰显特色,把成渝东北地区打造成“城乡融合、错落有致、富有魅力”的创业高地。二是整合医疗、教育、养老资源,依托生态环境和城镇群系,统筹谋划建设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区域性职业教育高地、区域性医疗康复中心,把成渝东北地区打造成“修身养性、功能配套、保障完备”的养生福地。三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内涵,提炼具有历史传承意义和符合当前价值取向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把成渝东北地区打造成“历史丰厚、经济繁荣、生态文明”的自豪之地。

  总之,构建成渝经济圈东北门户,既是历史的赐予、也是时代的机遇、更是未来的必然,必将有力地推动成渝经济圈建设步伐,更好地发挥重庆、成都两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头、带动作用,形成实现西部大开发、中国梦的新起点、新希望。

  (作者:巫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