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十六日,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义渡就业列车”前,居民正在了解就业政策信息。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
“远看以为是休闲拍照的装饰列车,走拢看才晓得是为大家提供就业服务的‘专列’,方便我们老百姓家门口找工作!”前不久,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的居民们欣喜地发现,社区广场上“驶”来一列“义渡就业列车”。
为加快“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就业便民服务圈建设,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近年来,重庆市人力社保局聚焦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不断创新就业服务平台模式,打造了“义渡就业列车”、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等就业平台品牌。
这些就业平台,如何打通家门口就业“最后一公里”,为老百姓提供精准便捷的就业服务?近日,重庆日报美好生活热线记者进行了打探。
打探1
地点: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
全职宝妈上了“义渡就业列车”
5月16日,重庆日报记者在沪汉社区广场上看到,一辆绿皮“火车”停靠在广场一侧。
其车头写着“义渡就业列车号”几个黄灿灿的大字;“车身”是火车形态的长廊展板,分三节“车厢”展示2022年大渡口区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安排介绍,职业指导师、创业导师的专业领域介绍以及联系方式,以及“推才宝”就业平台二维码、简历投递二维码等信息。
广场上人来人往,记者注意到,一位戴着眼镜、体型微胖的女子在“列车”前徘徊良久。上前询问得知,该女子是沪汉社区的居民,名叫周春华,是位全职宝妈。
“为了照顾两个娃儿,我已经好几年没出去工作了。”周春华说,目前,她两个孩子都上学了,自己也就闲了下来,一直想找份离家近的工作,但因全职在家时间较长,害怕自己不能适应,心里很多焦虑和担忧。
看着展板上职业指导师的介绍,周春华又陷入沉思。几分钟后,她终于鼓起勇气,拨打了职业指导师电话。
当天下午,周春华按照约定时间来到“义渡就业列车”洽谈室。记者看到,洽谈室里有几张小桌椅,桌上放着花瓶,简单而又温馨。据介绍,但凡有求职需求的、就业困惑的、创业咨询的市民,都可以来洽谈室与职业指导师面对面交流。
周春华在倾述了自己的担忧和就业意向后,职业指导师为她量身定制了一份职业规划,并向她推荐了一些离家较近的就业岗位,教她如何通过推才宝App兼职做共享劳务经纪人。
周春华说,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心中焦虑少了许多。她计划边找工作,边兼职做共享劳务经纪人,将身边需要找工作的人,推荐到合适的招聘项目中。
“‘义渡就业列车’,将搭载着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大渡口区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智勇说,“义渡就业列车”是大渡口区人力社保局在积极探索市场化就业服务工作中,采取“公共+市场”方式打造的大渡口区就业平台品牌。
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一个劳务经纪人服务多个企业、一个企业拥有多个劳务经纪人服务,让更多有闲置人才资源的人实现资源变现,通过人才资源共享降低企业人力成本,帮助企业招工引才。
同时,通过线上智能匹配、线下人工互动、共享经纪人协作,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准匹配和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使各类人才实现即时推荐、精准就业。
据介绍,“义渡就业列车”以新山村街道为始发站,已在辖区5个街道、3个镇建立“义渡就业服务驿站”,以镇街、村社、就业服务平台为依托,优化就业机制,拓展就业渠道,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培养劳务经纪人100余人,服务求职者500余次,一对一职业指导110余人次,精准就业80余人,劳务经纪人创收3.2万余元。
打探2
地点:九龙坡区保利时代广场
“推才宝”劳务经纪人入驻社区
“这个‘报亭’是帮我们找工作的地方!”5月17日,记者在九龙坡区保利时代广场看到,一个看似“报亭”的小房子外,围着几位市民。走近一看,原来是“推才宝”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上面张贴着不少招聘信息。
家住九龙坡区保利花半里的刘先生,已失业在家半年了。他在驿站外看中了一个招聘岗位。
“反正也没啥事,就进去试试看吧。”走进驿站,接待刘先生的工作人员是白小姐,她是“推才宝”就业服务驿站的劳务经纪人。白小姐不仅为刘先生做了就业指导,解答了他求职中的困惑,还手把手帮助他完成了简历投递。
两天后,白小姐告诉记者,刘先生已经收到了企业的面试邀请。“如果他成功入职,并干满企业指定的稳岗期,我就可以获得‘推才宝’结算的劳务经纪人佣金了。”白小姐说,这笔佣金大大提升了她工作积极性,让她更有动力地主动去为求职人员提供服务。
“给劳务经纪人提供线上交付结算服务,激发了HR‘推才’主动性,有效促进了人力资源市场交易数字化、智能化。”九龙坡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线下,目前九龙坡区已建立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20余个,实现求职招聘有场所、岗位对接有服务、管理规范有秩序、安全运行有保障。
“通过这种‘线上智能匹配’+‘线下人工深度互动’,实现人才的精准匹配和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九龙坡区将联合“推才宝”家门口就业数字化共享平台组建人力资源服务联盟,将“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和“零工市场”有效结合,搭建政府、企业、人才、人力资源机构共享的互动平台,为劳务经纪人提供培训服务,为求职者提供职业规划、法律援助等服务,为企业打造属于自己的人才资源共享生态圈。
就业者说
“还好有这个平台,让残疾人不出家门都能有一份收入”
“这个心形挂件要用4股棉线来勾……”在“义渡就业列车”洽谈室楼上,记者看到一群残疾人,正围着桌子学习做手工。
这是“义渡就业列车”上的爱心惠残众创空间。空间通过整合资源,为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提供零部件组装等灵活就业工作,让他们实现家门口“零距离”就业。
为大家讲解如何编织棉线挂件的老师叫张耀文,是位肢残人士。“我们最近接了一批编织挂件的企业订单,今天把大家教会了,他们就可以回家做了。”张耀文说。
张耀文坦言,由于自己是残疾人,出门工作不方便,前些年一直失业在家。“还好有这个平台,给我们残疾人提供灵活就业的机会,不出家门都能有一份收入。”张耀文说,这里有工作人员专门联系企业,拉回爱心订单,并召集辖区残疾人学习制作,最后计件结算报酬。
对话
市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
今年底基本建成“15+5”就业便民服务圈
不论是就业列车还是就业驿站,都是重庆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打通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缩影。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市人力社保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巩固提升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推动实现就近办、网上办、简便办,打造“15+5”(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就业便民服务圈,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我们将‘线上’与‘线下’同步发力,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市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线下,将充分考虑覆盖地域、人口密度、办事频次、城乡差异等因素,加强市、区(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街道(乡镇)、社区(村)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合理布局“双更”就业基地、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创业孵化基地等综合性就业创业载体,探索建立就业创业超市、零工驿站、就业服务驿站、创业苗圃等多样化服务模式,打造全域覆盖、纵横联通、多点辐射的服务站点。
线上,围绕“智慧人社”整体规划,全力打造集智能经办、智慧服务、动态监管、数据决策为一体的智慧就业重庆模式,以大数据实施精准服务,自动筛选符合政策享受条件的服务对象,实现政策找人、政策找企、免申即享。推动就业服务“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推行“码上求职”“云上服务”,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事项“全程网办”“一网通办”“联网协办”,为服务对象提供标准化、无差别、一体化的线上公共就业服务。
“预计今年底前初步建成公共就业服务电子地图,方便群众能查到、找得到、好办事。”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到2022年底,我市将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服务向基层倾斜、向乡村延伸,打通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政策落实更加深入,平台功能更加完备,业务经办更加便捷,就业服务更加精准,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市、区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成率达到100%,职业指导师(含创业导师)数量达到2500人规模,农村劳务经纪人数量保持在1.4万人左右,“15+5”就业便民服务圈基本形成。